文化中国行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华夏儿女向着星辰大海逐光而行

央视网2025-11-24

央视网消息:位于河南登封的观星台遗址建筑群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也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制《授时历》的重要遗址。这里既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又彰显了古人探寻自然规律的“求真”精神。

在河南登封观星台遗址建筑群中,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周公测影台。这座始建于周朝的观测日影的设备,是我国最早装置圭表的观测台。水平为圭、垂直为表,在阳光的照射下,表的影子在圭上缓慢移动,人们由此判断时节的更替变化。这背后还流传着“周公测影定地中”的千古佳话。相传西周初年,周公旦辅佐周成王理政时,为了确定天下的“中心”,派人遍历九州测量日影。

河南登封二十四节气非遗传承人郭杏介绍,周公在测量的时候发现,有一个日影最短的一天,影长一尺五寸,从气候上来说,从这一天了以后就进入了最炎热的季节。从时长上来说,这一天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因为它是夏天,所以周公给它命了一个名字,叫做夏至,于是这就有了中国二十四节气最早的第一个节气——夏至。

据《周礼》记载:“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正是对这一观测结果的文字佐证。与夏至相对应,日影最长的那天被定为冬至,而夏至与冬至日影长度的中点,则分别是春分和秋分。

郭杏表示,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下,人们还没有一下把它等分24,从西周开始确立“两至两分”,到春秋的时候才又确立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才最后确立,所以观星台这个地方是孕育24节气的地方。

在古代,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皆以此为依据。而周公测影台作为节气起源的实物见证,不仅承载着古人“定地中”的智慧,更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郭守敬筑台编历 创造当时世界最先进历法

在河南登封这座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遗址建筑群中,沿着中轴线向北行进,还有一座元代建筑,它就是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的测影台,它的背后同样有着一段传奇故事。

在古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笼统的时节划分已经无法农业生产需求,精准的历法成为迫切需要。郭守敬临危受命,主持历法修订工作。为了确保观测精度,他亲自选址,当地至今还流传着郭守敬“三赴登封定台址”的故事。

郭守敬深知传统圭表精度有限,便大胆创新,将圭表放大五倍,建造了这座巨型观星台,整体造型如同一位昂首问天的巨人。阳光照射在观星台上凹槽间的横梁,影子投射在30多米的石圭之上,这样日影的测量误差便可缩小到之前的五分之一,大大提升了测量精度。但是由于高度增高,影子变得虚且淡,难以获得准确量度。

河南登封观星台文物保管所原所长安丽介绍,工作人员会在圭台上设置一个类似于小孔成像原理的设备,用一个铜钱影符,影子走到哪里,这个小孔成像的铜钱就会跟到哪里,所以这个影子投下来的时候细弱发丝,这样它的数值就会非常精准。

观测神器“影符”的出场,将影长的测量精确到了2毫米范围内,大大提升了当时人们对于时间的认知程度。在郭守敬的主持下,类似的观测建筑当时共修筑了27座,分布在全国从漠北到南海的广袤土地上,形成了庞大的天文观测网络,积累了海量的天文数据。凭借这些数据,郭守敬历时四年编撰出《授时历》,将一年的长度精确测定为365.2425天,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郭杏表示,和现在最精准的测定的一个回归年相比,每年只差26秒,比欧洲人测量的365.2425天,比欧洲领先了300多年。观星台:古为今用 探寻宇宙奥秘

如今,河南登封的观星台遗址建筑群已经不再承担日常天文观测任务,但是它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全新的方式延续着文化传承与科学普及的使命。

近年来,登封市对观星台遗址进行了系统性保护与修复,不仅修缮了台体、石圭等核心建筑,还建立了天文博物馆。通过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游客感受古代天文学的魅力。

除了静态展示,观星台还定期举办“星空露营”“节气雅集”等活动,将古代天文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每逢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气,这里都会举行传统观测仪式,重现“周公测影”“郭守敬观天”的场景。

如今,人们早已从古代观日、观星,演进发展成为利用天体望远镜探索星辰大海,其观测精度远超古代,但探寻宇宙奥秘的精神与古人一脉相承。

“中国天眼”FAST成果丰硕,发现罕见掩食毫秒脉冲星。郭守敬望远镜助力发现超钱德拉塞卡双星系统,为中子星形成路径提供新可能。在江苏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我国最大口径的施密特望远镜,配备了国内性能最好的4K×4K漂移扫描CCD探测器,可探测22.5星等暗弱天体。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高级工程师李彬介绍,这台近地天望远镜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施密特型望远镜,它的视长有9平方度,能探测到1.5亿公里以外,300米大小的近地小行星。古代“观象授时、刻度测距”的观测逻辑,为现代天文历表的研制提供了思路,真正实现了古为今用智慧传承的延续。

从“周公测影定地中”的千年积淀到“郭守敬筑台编历”的旷世创新,从指引农耕文明的节气智慧到叩问宇宙深空的现代探索,河南登封观星台遗址建筑群跨越千年,镌刻着古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执着,也指引着华夏儿女继续向着星辰大海逐光而行。

英媒:美国的制度性选择让贫困人口不断增加

2025-11-25

错误言论暗藏三大意图,高市早苗打的什么“算盘”?| 国际识局

2025-11-25

探寻新时代发展足迹|“硬核”港口,何以链接全球?

2025-11-25

遇见不一样的雪域高原

2025-11-25

(走进中国乡村)天山脚下“冷资源”激活乡村“热经济”

2025-11-25

就日方将在与中国台湾邻近的西南诸岛部署进攻性武器,中方回应三个“绝不允许”!

2025-11-25

“冷”资源“热力四射”激活经济“热引擎” 百姓“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2025-11-25

“爆款”“上头”!多维度观察 外贸凭借“硬核支撑”铺开全球贸易“网络”

2025-11-25

健康解读·“疫苗+卫生习惯”双防线 流感科学防护指南来了 | 梳理↓

2025-11-25

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竞逐未来赛道 解锁量子科技“超能力”点亮生活新图景

2025-11-25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2025-11-25

以良品之心 传巴渝之韵——“梁平良品”区域公用品牌在渝发布

2025-11-25

新疆南疆首个中型医疗无人机投入使用

2025-11-25

浙江湖州:深化城乡一体融合,加快绿色共富发展

2025-11-25

三江潮涌连江海 苏青携手十年兴

2025-11-25

云南红河:高原特色农业成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强劲引擎

2025-11-25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 刘国中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11-25

新华时评·一线评论丨求真的象牙塔容不下“学术南郭”

2025-11-25

新华鲜报·规划建议新看点丨为人的全面发展!投资于人再加力

2025-11-25

多颗卫星刷新宇宙认知!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发布新成果

2025-11-25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计划于11月25日发射

2025-11-25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曹明强一审被判十年三个月

2025-11-25

深圳口岸2025年以来通关人次已超2024年全年总量

2025-11-25

深江铁路致13死重大坍塌事故调查报告公布

2025-11-25

赖清德当局迎合高市早苗涉台谬论遭台湾各界持续挞伐

2025-11-25

中央空管办加强规范低空管理系统建设

2025-11-25

欧盟理事会批准欧盟2026年年度预算

2025-11-24

日本东京发生车辆冲撞行人事件致11人死伤

2025-11-24

原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珍稀植物“寄生花”连续三年如期绽放

2025-11-24

新品“挑花眼”、首展首秀亮点频出 多样首发活动释放消费新潜力

2025-11-24

科技赋能传统 “文化+”活态传承“潮”出消费新活力

2025-11-24

量子计算领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催生数以百计应用场景落地

2025-11-24

文化中国行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华夏儿女向着星辰大海逐光而行

2025-11-24

“全”释硬科技书写“中国答案” 空间科学领域成果多点突破、整体迸发

2025-11-24

10月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工业机器人销售增长超40%

2025-11-24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非凡“十四五”】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