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在黑龙江广袤的黑土地上,佳鹤铁路如一条“钢铁动脉”向北延伸。在尽头处的鹤北站,秋粮运输的“第一棒”已经按下了“加速键”。


鹤北站位于鹤北铁路线的尽头,秋粮入仓后,这里就成了最繁忙的“粮食驿站”。哈铁物流中心货运员屈俊廷,正仔细检查着一节节满载的车厢,每一个卡扣、每一处缝隙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这列车承载的不仅是粮食,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每天,除了两趟旅客列车短暂的停靠,其余的分秒光阴几乎都属于粮食运输。10月份以来,这座仅有22人的小站,已经向全国发送近两亿斤龙江粮,足以满足一座千万人口大城市近一个月的口粮需求。

夜幕降临,2500吨新下线的秋粮亟待启运。


此刻的调车作业如同一场在钢铁丛林间进行的精密“绣花”,空车皮需要“穿针引线”般精准送达指定装卸点;满载秋粮的重车,则必须按目的地、品类被巧妙编排组合,最终连结成一条条蓄势待发的“粮龙”。

初冬的鹤北,气温早已跌破冰点。被誉为“铁道游击队”的调车硬汉们紧贴车体,为司机瞭望引路。抵达作业点后,便迅速投入到紧张的解钩、连挂作业中。

调车工作既繁重又细致,22名车站职工三班接力,每组都是“老带新”。入行仅3年的程浩,如今已是队伍中独当一面的“老把式”。

时间已过午夜,调车员防护服上的荧光条在站场轨道间频繁移动、起落。弯腰检查车钩、信号,动作重复数百次;徒步引导、核验线路,每晚要行走2万多步。4个多小时的寒夜奋战,在列车驶离站台的那一刻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破解运力紧张 保障秋粮运输高效畅通
当前,秋粮运输进入年度高峰期。为了应对运力紧张局面,粮食大省吉林创新“散粮直装”等多元化运输模式,全力保障粮食运输“大动脉”高效运转。

在吉林省重要的粮食集散地扶余,贸易商梁彦彬感受到了2025年市场的火热。粮食质量优于往年,南方采购需求更是大幅增长。

旺盛的需求让运力变得格外紧张。如今,贸易商们可以通过铁路货运App,实现随时随地快速请车,极大提升了办单效率。

除了便捷的线上服务,铁路部门在运输方式上创新突破。其中,“散粮直装”模式改变了传统袋装搬运的繁琐流程,省去了中间装卸、码垛等多道环节。不仅作业效率提升了三成,更为企业节省了大量人工成本和包装费用,也减少了粮食在倒运过程中的损耗。

长春货运中心扶余营业部主任丛雷介绍,他们开辟了绿色通道,采取篷车、集装箱、“散粮直装”等多种运输方式,全力满足粮食运输需求,打通粮食运输快车道。10月份以来,扶余铁路物流营业户共发运粮食16万吨。

与此同时,国铁沈阳局通过建立“周对接、月复盘”机制、推行“散改集”模式、为重点企业开辟绿色通道等举措,实现运输服务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这一系列“组合拳”有效破解了运力瓶颈。目前,吉林省粮食发送量已达400万吨,同比增幅近50%。全省88个发运站、112条专用线正全天候运转,确保粮食高效南运。秋粮运输新枢纽建设接近尾声
辽宁大连作为东北粮食重要的运输枢纽之一,每年都有大批量的粮食从这里的北良港、大连港等码头“出海向南”。当前,大连一座全新的粮食专用运输码头已经进入建设的尾声,未来将成为秋粮运输的重要通道。


这里是大连太平湾散粮码头的施工现场,整个码头的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建设完成。有不少施工人员正在进行粮食运输、贮存等设备的安装和调试。

这座地处渤海湾畔的新建散粮码头,总面积达到48万平方米。码头内,60个大型粮食筒仓群可以实现108万吨的粮食储存总量。作为未来东北地区粮食转运的重要枢纽,这里建设有3个散粮泊位并配套有完善的转运设备。

大连太平湾港口有限公司项目建设中心项目经理王育东介绍,总共有3个泊位,包括一个7万吨的装船泊位、一个7万吨的卸船泊位和一个12万吨的卸船泊位。配备了装船机、卸船机,全部实行无人化控制。泊位水深从15.7到17.2,满足大型船舶的靠泊。

未来,整个码头将采用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对粮食到港、进仓储存、装船等主要运输环节进行智慧化管理,大幅降低粮食在运输、储存过程中损耗的同时,显著提升转运效率。


大连太平湾港口有限公司生产管理中心主任王忠超介绍,泊位设计能力每年为1855万吨。采用了自动化装卸船机、智能化皮带输送系统和全密闭气垫输送机,实现了装备智能化、流程绿色化、管理数字化。

太平湾散粮码头建成后,将串联起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内蒙古东部等粮食主产区。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将从这座码头登船启航,直达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等地区。

王育东介绍,预计本月底完成所有工程,进入调试及验收阶段,在2026年3月份达到投产能力。


现在,辽宁已建成以营口与大连为枢纽核心,丹东、盘锦等地为重要支撑的秋粮运输港口网络布局,为粮食转运提供了坚实保障。随着太平湾散粮码头的投用,这里将成为秋粮运输全新海上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