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于北戴河不同艺术小镇的菲利普·考尔伯特(Philip Colbert)作品《肖像》
文_李芷葳
夏日的渤海湾,阵阵海风裹挟着艺术的气息。7月20日,北戴河·不同艺术小镇,一只7.5米高的“龙虾先生”手持弯曲的画笔,笔端的颜料凝聚欲滴,完美无瑕的表现折射出消费主义的光泽——这是英国当代艺术家菲利普·考尔伯特(Philip Colbert)的代表性作品。
它矗立在不同CIRCLE当代艺术中心门前,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在海滨避暑胜地北戴河共赴一场名为“夏日波普狂想——龙虾星球”的艺术盛宴。
菲利普·考尔伯特在展厅内接受采访
“当我成为龙虾时,我才真正成为艺术家。”面对镜头,考尔伯特揭秘这场持续二十年的艺术探索和身份蜕变。这位哲学专业出身的艺术家,以龙虾为代表自我与艺术话语的符号,致敬并转化艺术史经典,提醒人们对消费社会的种种困境进行反思。
“龙虾”是如何诞生的?
考尔伯特将自己定位为“新波普超现实主义者”,他将波普艺术的明艳色彩与超现实主义的象征融于一体,创造出视觉饱和、充满张力的图像世界。“龙虾”作为代表自我与艺术话语的符号,隐喻着对大海的迷恋、对古典艺术的重构,以及“脱离现实”的哲学探索。
《龙虾泉》致意马塞尔·杜尚《泉》
“龙虾是超现实主义的幽灵,更是死亡的使者。”在专访中,被问及为何选择龙虾作为创作的核心符号,考尔伯特如艺术考古学家般,追溯龙虾符号的源流。
考尔伯特 《龙虾电话》致意萨尔瓦多·达利同名作品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龙虾就作为艺术创作的元素,出现在壁画和马赛克中。在17世纪的荷兰静物画中,煮熟的红龙虾躺在银盘里,甲壳的艳丽与死亡的沉寂形成残酷对比。在西方艺术传统里,它既是盛宴的象征,又是对生命逝去的暗喻。1936年,萨尔瓦多·达利将一只石膏龙虾粘在电话听筒上,《龙虾电话》就此诞生,开启了这一甲壳生物在艺术史上的超现实之旅。
《坐着的向日葵》致意梵高《向日葵》
考尔伯特深受达利、杜尚和波普艺术运动的启发,尤其痴迷于龙虾元素的象征性意义,这种痴迷促使他通过创作不断探索自我形象和创造性进化。当极具标志性的龙虾形象声名鹊起,考尔伯特逐渐成为了大众口中的“龙虾先生”(lobster man)。当他绘制自画像时,突然意识到——龙虾其实正是他自我表达的符号,也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他的艺术,就是以龙虾为起点,与宗教、神话或经典艺术场景结合,颠覆传统艺术叙事,反思身份、自由、以及人类的社会结构,每件作品都是对“存在”境况的投射。
并非绚烂的狂欢,而是幽默的批判
考尔伯特的“龙虾先生”,表象绚丽色彩,背后却蕴含着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既是艺术家的自我投射,也是对全球化消费社会的幽默批判。波普艺术被定义为一种表达大众文化的流行艺术,往往以夸张鲜明的色彩吸引眼球,并以大众媒体形象与消费品为主题进行创作。
“夏日波普狂想——龙虾星球”展览现场
对于西方哲学作品的广泛阅读,使考尔伯特意识到“我们生活在荒诞的世界中,荒诞比严肃更接近真理”。他发现有时候当艺术作品变得过于严肃、过于说教,或者过于自命不凡时,反而可能背离艺术的本质。他喜欢在作品中运用通俗易懂的幽默、鲜艳的色彩来与观众建立连接,因为他认为生活中最动人的诗意就藏在日常里,那些能将我们所有人联系在一起的事物中。
菲利普·考尔伯特装置艺术作品 《龙虾工厂》
考尔伯特认为波普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语言。从诗意的角度来看,它其实包含了那些最富有意义的话语,那些能真正跨越隔阂、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紧密相连的视觉符号。因此,他的作品首先呈现的是来自色彩的直接冲击,“我的色彩哲学直接作用于感官,这是最原始的审美体验,能够引起不同年龄层、不同背景观众的共鸣。”
考尔伯特为本次展览创作的“持笔龙虾”系列作品
这组为北戴河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持笔龙虾”,凝聚着艺术家对创作本质的思考:“笔刷下坠的姿态,暗示着艺术表达的沉重;柔软的笔杆难以掌控,象征在艺术创作中寻找意义的过程,既充满挑战又带有悲剧美感。就像渤海湾的渔民与大海搏斗,创作者也在与意义深渊角力。”
菲利普·考尔伯特装置艺术作品 《龙虾工厂》(局部)
另一件专门为本次展览创作的作品《龙虾工厂》,是一则关于消费社会的寓言。传送带运送着包装鲜艳、排列整齐的龙虾罐头,机械地、永不停歇地向前滚动着,正如消费时代的缩影。考尔伯特道出创作的本意:“以超现实方式批判现代社会对生产和消费的过度追求。”当观众逛完展览,挑选并购买龙虾限量周边衍生品时,同时也不经意间完成了这件消费行为艺术的最后一环。
“夏日波普狂想——龙虾星球”展览现场
同时,考尔伯特还用最具代表性的龙虾形象、红蓝配色,还有大众消费品牌和网络符号,重塑了培根、毕加索等人的经典作品。他通过龙虾形象将经典艺术、当代流行文化与网络迷因并置,挑战艺术史权威性,探讨时间层叠与身份流动性。这些戏仿不是亵渎,而是邀请观众思考:当古典艺术遭遇消费主义,我们是否都成了广告洪流中的龙虾?
活力与传统,龙虾与不同文明的对话
考尔伯特深受历史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启发,痴迷于现在、过去与未来的关系。龙虾符号的环球巡展之旅,也勾勒出艺术解读的文化地形图。在它看来,亚洲代表了欣欣向荣的当下与未来,而欧洲则代表了历史的传统与经典。
菲利普·考尔伯特为北戴河的小朋友们现场导览
例如在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展览时,考尔伯特作品将新旧艺术拼贴重叠,与历史时代的交叠遥相呼应。而在亚洲,龙虾符号则在全新语境中焕发能量。考尔伯特非常享受作品在亚洲展出的过程,他认为这里有“热情、能量和大众精神,亚洲的艺术现象处于前沿,亚洲观众对艺术的激情,使艺术展览充满生命力。”
展览中对波普艺术发展脉络的学术梳理
考尔伯特认为艺术能够突破文化界限,让观众感受到创作自由的精神,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产生共鸣。在北戴河展厅内,观众围绕《波普艺术岛》展开波普谱系的思辨,在《龙虾工厂》机械律动中辨认出对消费主义的戏谑。这种跨越文化和语言的共鸣,印证了视觉语言的魔力。在不同艺术小镇正举办多场不同的展览,波普艺术与东方经典对话、金属与陶瓷材质碰撞,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明和弦。北戴河不同艺术小镇的理念获得考尔伯特的高度认同:“艺术小镇将公众与艺术紧密结合,正是艺术为人人理念的实践范本。”
今天的波普艺术与安迪·沃霍尔时代有何不同?
考尔伯特被称为“安迪·沃霍尔的教子”,而他也认为21世纪是波普艺术的世纪,数字时代的洪流正在重塑波普艺术的在今天的形态。他并不反对艺术的商业化,并积极接受与时尚品牌的商业联名合作,他认为这是艺术通俗化和大众化的体现,艺术应无界限地面向大众,时尚联名是艺术突围的优雅路径,可以突破精英阶级的围墙,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艺术。
“夏日波普狂想——龙虾星球”展览现场
随着信息网络发展和AI等新技术的涌现,今天的波普艺术,相较于安迪沃霍尔时代的波普艺术而言有了重大的变化,大量新媒介、信息、意象的爆炸,催促着艺术家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创作可能性。如今艺术家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形式进行创作,比如漫画、电视节目、元宇宙等。考尔伯特通过lobsteropolis等数字艺术展厅,探索元宇宙艺术实践,让龙虾自由穿梭于高楼大厦和梵高麦田,实现物理空间无法企及的时空折叠。但面对技术迭代,波普艺术的核心命题始终未变——娱乐外壳与批判内核的平衡,在生活潮流之中孕育着艺术的活力。
菲利普·考尔伯特现场与小朋友合影
当孩童与考尔伯特先生一同摆出龙虾手势,当来自各地观众在作品前拍照打卡,我们看见的不只是一场世界级艺术家与当地观众的互动,也是不同艺术小镇的初心——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各种艺术,让观众在沉浸式的体验之中发现艺术的真谛。正如潮汐永恒往复,艺术与生活的交融,将在这里写下无限可能。(图片提供:不同艺术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