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半,深圳龙华大和村的早餐摊才刚热闹起来,同兴食堂的门已经半开。掌勺的吉班长熟练地系好围裙,第一件事不是点火,而是走向冰箱,一袋袋翻看昨晚留下的果蔬——叶子是否打蔫,根茎还够不够挺。状态不好的挑出来丢掉,能用的重新归整、清洗、切好备用。
不久前,这些食材还在不远处的深圳龙华山姆会员商店的货架上。它们原本可能进入报损流程,如今被提前“请下货架”,一路经过筛选、登记和转运,从商超走进城中村的这个食堂,最终落在一只只碗里。

山姆员工将不符合门店售卖标准,但仍有食用价值的余量食物下架进入捐赠流程
11点左右,同兴食堂门口的队伍慢慢排长。有刚结束早班的环卫工人、拄着拐杖来的老人、附近的务工者。开饭时,食堂的志愿者熟练地盛饭、添菜:主食装得实在,菜下意识多舀半勺。堂里不喧闹,大家安静吃完,桌上的碗里鲜少有剩饭。
对不少人来说,这是一顿满足一天营养和热量供给的免费午餐;对这座城市来说,这是一条看得见的“食物折返路线”——那些从山姆会员商店“退场”的食物,被重新安排了去向。一端是可能被浪费的“余量食物”,一端是“正好需要的一顿饭”,节约与互助在一道道严谨把关和一次次接力之间悄然续写。
一碗热食里,是一座城的人情味
同兴食堂位于深圳龙华大和社工村,是深圳首个示范"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的社工村。食堂刚落地时,来这里的多是附近的老人和低收入群体。后来,不少常来用餐的居民慢慢成了“半个主人”——提前到场帮忙整理桌椅、分配餐食。发起机构之一广州市阳光青藤爱心促进会成立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累计参与的志愿者已有数百人次,其中很多就是本社区的活力老人、宝妈和大学生。
食堂背后,则是一条覆盖多城的食物互助网络。“沃身边的食物银行”项目由沃尔玛中国联合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简称“绿洲”)发起:一端连接的是山姆和沃尔玛门店的余量食物;另一端则是像同兴食堂这样的社区助餐点、养老机构、残障照护机构和社工站。通过稳定的门店来源和标准化的捐赠机制,这些食物从零售终端“转弯”,进入离居民更近的用餐场景,让城市里的“一顿饭”有了新的去处。

中午11点不到,食堂前就排起了长队
身份的转换常常不声不响地发生。食堂附近村里的一位八十多岁老人,驼着背,几乎每天都要走十几分钟路来排队吃饭。她话不多,每次从志愿者手中接过热腾腾的饭菜时,脸上总会绽开一个真诚的笑容,临走前,还会习惯性地回头看一眼,轻轻道一声“谢谢”。对她来说,这顿饭可能是一天中唯一一段和人说上几句话、感受到烟火气的时间;对食堂工作人员而言,提供的或许只是一份简单餐食,却能让人感到“被需要”“被看见”。
在这些寻常的午饭时间里,“受助者”和“志愿者”的边界并不固定。有人最初是“来吃饭的”,后来会主动报名值班、帮忙分餐;有人本身正身处困境,却依然愿意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照顾比自己更需要的人。阳光青藤的负责人杨洋说,所谓“凡人善举坚持最动人”,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付出,让社区里那股互相扶持的力量被真正激活。
一顿饭的来处:从门店货架到社区食堂
如果顺着时间往前翻,“一顿饭”的旅程,是从山姆和沃尔玛门店的货架上开始。
在全国约100家山姆、沃尔玛门店里,员工每天会对食物品质进行检查:对于临近保质期但仍在安全食用期内,且包装和外观检查合格的部分预包装食品,比如米面粮油及其他零副食品等;或者只是外观上出现轻微瑕疵、在正常销售中不再优先陈列的果蔬,都被挑出来放进洁净的周转箱。而那些不符合捐赠品质要求的,则直接进入报损流程,不能与可捐赠的余量食物“混搭”。这些被挑出的捐赠物,被放在固定区域,写进门店的日常操作规范里,和补货、盘点一样,是每天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这是链路上的第一重把关——只有安全、合格、仍在保质期内的余量食物才有资格进入捐赠名单。

山姆员工将筛选出来的余量食物进行过机操作,确保捐出去的食物有“迹”可寻
到了约定时间,经绿洲授权的公益分发机构到店领取。志愿者和门店员工一起,对每一箱物资再次进行食品安全和品质查验:看日期、看外观、对照“禁捐清单”。有问题的可以当场拒收,确认无误之后,双方在表单上签字,并通过微信小程序上传捐赠信息和现场照片,实现从接收到分发前的全链路数字化留痕。这也是项目第二重把关:在食品安全核查和交接的基础上,引入数字化机制追踪捐赠流向,实现责任到人,同时提升项目对接的效率。

山姆员工与社区志愿者共同核对清单
像同兴食堂这样的合作机构,接收物资后会在出餐前再检查一遍状态,不合格的坚决剔除。对瓜果蔬菜等不耐存放的品类,要求在领取当日完成分发,对临期预包装食品,则在收到后两三天内发放完毕,并在现场提醒受益人“尽快食用”。这是项目的第三重把关。
日常的操作看上去琐碎,却是这个项目得以长期运行的基础——由沃尔玛、绿洲和分发机构从项目全运营链条中识别出关键点,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清晰的对接流程要求,并辅以数智化工具来追踪监管。
绿洲负责人李冰概括这套机制时说:“每一次食物的有效流转,都是对资源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让余量食物合规、安全地到达受益人手中”。
截至2025年6月底,“沃身边的食物银行”已在上海、广州、深圳、成都、苏州、昆明、北京、大连多城落地,约一百家沃尔玛门店、山姆会员商店及配送中心参与其中,由绿洲牵头建立37家授权合作分发点,支持社区助餐、养老机构、残障照护机构、社工站等多种场景。项目累计惠及约216万人次;从2021年7月至2024年12月,捐赠量相当于约1098万份餐食。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条从商超货架延伸到社区“最后一米”的暖心通道:企业把余量食物从报损清单中“请出来”,交给专业公益机构统筹,本地机构和志愿者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分发,让一份份余量食物重新焕发价值。
节约与互助之间,一座城市悄悄改变彼此
从更大的坐标看,“沃身边的食物银行”接住的不只是余量食物,也是当前中国多项重要议题的交汇点。
在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方面,它为“余量食物”搭建起一条明确、可追溯的再分配路径,让仍具食用价值的食物从商超、企业走向有需要的人群,将节粮行动从倡议变成日常机制,呼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等相关部署,把“珍惜每一份食物”的理念落在一碗饭、一份菜之中。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通过“捐赠替代报废”,项目减少了食物被填埋或焚烧所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李冰认为,这类项目既直接减少了因食物浪费产生的碳排放,又在社区层面传递了节约、环保的观念。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沃身边的食物银行”是一个多方协同的样本:企业拿出资源和管理能力,专业机构提供规则与监督,本地组织和志愿者完成精准触达,基层社区在一份份食物的传递中,悄然孕育出更紧密的信任纽带。
对沃尔玛而言,这也关乎企业如何理解自己的角色。沃尔玛中国公司事务高级副总裁佘端志认为,“为顾客省钱,让他们生活得更好”是沃尔玛始终不变的企业使命。他提到,一家负责任的企业应该秉承商业向善的理念,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为各利益相关方创造共享价值。2020年,沃尔玛宣布向“可再生型”公司转型,将自然与人置于业务运营的核心。
佘端志表示,“成为一个好的环境和社区守护者,与成为一家高效盈利的企业并不矛盾”。
在他看来,“沃身边的食物银行”是沃尔玛中国围绕“可再生”战略、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公司全球食物减损目标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沃尔玛作为社区的一份子,通过与专业公益机构、本地社区组织的长期协作,构建起了良性的社区资源整合生态,为社区注入了良善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沃尔玛在社区层面更稳固地践行‘扎根社区、回馈社区’的承诺”。
回到深圳龙华的大和村,时间已近午后。食堂里只剩水声和碗筷轻碰的声音,志愿者收拾完厨具,掌勺的吉班长在记录本上写下今天用掉的蔬菜斤数,顺手把冰箱门关紧。几位老人拎着小布袋慢慢走远,街巷重新安静下来。
同兴食堂的工作人员能清楚地记住这些熟悉的背影。从接电话协调物资,到一遍遍检查食材、端上最后一碗菜,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节约”和“互助”意味着什么。
没有响亮的口号,这个项目更像是一条安静的路径:当人们在商超货架前挑选更新鲜的那一份时,那些当下没有被买走的食物并没有被匆匆丢弃,而是沿着一套可追溯的机制走向正好需要它们的人。对更多城市而言,如何让“一份份余量食物”找到“正好需要的一顿饭”,将是这场善意循环继续书写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