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美股科技巨头对AI的持续高投入面临估值压力。在海外市场对AI泡沫争论不断之际,港股互联网公司的AI发展节奏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机构人士认为,科技股短期波动或加剧,不过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目前仍处于偏低区间,港股科技板块的业绩表现与研发力度或将影响其后续走势。
美股科技板块回调 华尔街警示泡沫风险
今年以来,美股科技股持续上涨,在英伟达、苹果等科技“七巨头”的带领下,纳斯达克100指数不断创下新高。然而,进入11月,美股科技板块持续承压,万得美国科技七巨头指数11月13日单日跌幅超过2%。
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华尔街投行高管曾在11月初发出预警。高盛CEO大卫·所罗门(David Solomon)表示,美股可能在未来12至24个月内出现10%至20%的回调。摩根士丹利CEO泰德·皮克(Ted Peak)也称,市场应“欢迎”10%到15%的回撤。
市场下跌的另一诱因源于对科技股基本面的质疑,其中最受关注的声音来自“大空头”迈克尔·伯里(Michael Burry)。伯里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多张资本支出与科技行业股价周期的对比图,再度警告AI或存在泡沫。他的批评聚焦于“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运营商”(hyperscalers)身上。他认为,这些公司通过延长计算机设备的使用寿命来减少折旧费用,从而虚增利润,这种会计手法可能让这些企业的收益被高估数十亿美元。
伯里因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精准做空次贷而名声大噪,其投资动向历来受市场关注。在最新披露的持仓文件中,他管理的基金在今年三季度大幅增持英伟达和Palantir的看跌期权,期末持仓市值合计超过10亿美元,引发业界高度关注。
不过,AI行业当前是否存在泡沫,市场意见并不一致。一些分析师认为,AI投资仍处于中期,长期潜力强劲。还有机构认为,市场此前对其盈利兑现速度抱有较高预期,短期回调更多反映预期修正。
东吴证券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师陈梦表示,2026年美股科技泡沫最大的风险或是宏观和政治周期,而不是股票基本面。结合泡沫生命周期指标,2026年泡沫似乎还有空间,但刺破泡沫的“针”或取决于美联储的降息路径。
港股AI企业投入稳健 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在海外争论不断的背景下,国内AI产业的发展周期备受关注。近期正值港股财报披露期,AI资本投入力度和业务落地进展成为市场评估的关键维度。
从已披露的腾讯控股财报来看,2025年三季度公司收入1929亿元,同比增长15%;资本开支约130亿元,同比下滑24%。根据光大证券研报,腾讯控股三季度资本开支下滑主要受供应链影响。公司加大AI研发投入,三季度研发费用创单季历史新高,混元图像和3D模型性能行业领先,其中混元3D模型下载量已超过300万。
腾讯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三季度期间,公司对AI的战略投入,不仅为广告精准定向及游戏用户参与度等业务领域带来助益,也带来了编程、游戏及视频制作等领域的效率提升。
券商人士认为,美国科技企业在AI发展上经历了连续几个季度的高投入、高增长叙事,而中国互联网公司的AI技术当前主要被用于优化现有业务,如广告、游戏等业务。因此,中国科技股的风险敞口结构与美国市场并不尽相同。但同时,需要警惕某些细分领域的短期过度追捧。
从估值水平来看,截至11月18日,恒生科技指数最新市盈率为21.5倍,处于指数发布以来的较低位置,也低于全球其他主要科技指数。
展望后市,在外部市场波动加大的背景下,港股科技板块的估值弹性与业绩稳定性将继续受到考验。国金证券海外和传媒互联网首席分析师易永坚认为,科技板块数据分化态势在延续,市场对AI泡沫的讨论还在蔓延,短期波动或加剧。不过,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AI基础设施依然不足,而下游应用正在逐步开启。从财务健康度来看,微软、谷歌、Meta等资本开支大厂的自由现金流依旧强劲,静态估值和现金流均没有明显压力。易永坚建议,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云厂商作为基建和应用的前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