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本届全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会,同时也是各种科技创新成果集中亮相的舞台。在赛场内外,随处可见的高科技应用既保障了赛事更好地开展,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好的观赛体验。

深圳宝安体育中心体育场能够容纳约4万人,承担本届全运会的男子20岁以下组和男子18岁以下组的足球比赛。本届全运会没有新建任何大型场馆,超过九成比赛场馆由现有场馆改造而来。


这座体育场也是一样,为了这次全运会,做了升级改造。而它主要的一个升级方向就是数字化、智能化。这里新建了智慧运营中心,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统筹场馆运行。同时,这里还引入AR导览系统、AI数字人等时下流行的新技术,观众们可以通过扫码、与数字人互动等方式轻松获取场馆布局、比赛日程、购票方式等信息,非常方便。通过升级,这里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场馆向智慧场馆的华丽转身。


场馆的科技化升级是一方面,本届全运会的“科技化”还能从另一个地方非常直观地看出来,那就是活跃在各处的机器人。从火炬传递的火炬手到开幕式上的敲响青铜器的演员,再到电力设备的巡检,机器人已经成为本届全运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负责全运会深圳赛区安保工作的深圳市公安局,也投入了多种型号的机器人来协助工作。其中,有融合了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巡逻机器人。它们能够在场馆周边自主行走,协助安保人员进行巡逻,平时可以为观众提供导航和指引,在遇到危险或者紧急情况时,它们也能第一时间向安保中心进行通报,更好地保护市民和游客的安全。还有能够协助交通管理的无人车,它能够自动寻找在路旁违停的车辆进行提醒,为保障场馆周边的交通畅通发挥作用。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打造全球科技创新的高地,在这次的全运会上,记者再次深刻感受到,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这些AI技术、机器人,很多都来自大湾区内部的企业,这些科技成果不只存在于实验室,而是已经成为了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和体验。这种强大的商业化、实用化能力,正是全球创新高地的核心特质。


科技要素在全运会上的成功应用,也会让更多人看到这片区域的未来潜力,吸引更多全球的科技人才来到这里,让这里未来发展得更好。记者探馆:老场馆“焕新” 科技赋能添活力
本次十五运会超过九成的比赛场馆都是依托现有场馆改造升级。作为首次“不新建大型场馆”的全运会,第十五届全运会如何让“老场馆”焕发新活力?

这里是广州体育馆,建于2001年,在当年承办了九运会的闭幕式。20多年过去了,这次十五运会再次回到广州,也让这座老场馆迎来了更新升级。

在本届全运会中,体操(蹦床)、U18男子排球以及残特奥会轮椅篮球等多项赛事在广州体育馆举办。为迎接赛事的到来,一系列科技手段的注入,让这座场馆焕发了新活力。


体育馆这么大,拿着票如何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座位?诀窍就是,打开“全运广州”的小程序,输入自己的座位号,打开AR实时导航功能,这样就可以跟着场内的导航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座位。

此外,为更好地服务第十五届全运会及残特奥会,广州体育馆全面优化了场馆无障碍设施。

赛场上,排球选手奋力拼杀;看台上,观众热情高涨。记者在观众席偶遇中国女排前队长李国君,她专程前来观看全运会排球比赛。面对如今现代化的场馆她感慨万千。为进一步激活赛事消费潜力,广州体育馆还推出票根福利活动。

珠江文体广州体育馆分公司赛事活动部经理吴嘉伟介绍,主要在场馆的周边,包括辐射到整个广州市范围内的一些知名景点、有名酒店,还有一些购物广场。只要拿着这一个票根购票记录,都能享受到一些优惠跟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