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资产重新配置!AZ、施贵宝等巨头为何一边剥离经典老药,一边砸钱创新?

医药经济报2025-11-11

图源:豆包

图源:豆包

2025年,中国医药市场迎来了跨国药企战略调整的密集期。百时美施贵宝(BMS)转让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全部股权,通用电气医疗(GE医疗)酝酿出售中国子公司股权,而阿斯利康、西门子医疗则同步抛出百亿级投资计划。

一退一进之间,折射出在中国医药市场政策重塑与产业升级叠加下,跨国药企的生存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收割成熟市场利润”到“押注创新生态价值”,这场战略重构不仅改写着市场竞争格局,更标注着中国医药产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新高度。

成熟市场“腾笼换鸟”

2025年9月,BMS出售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股权的消息引发行业震动。这家拥有12款药物批文的合资企业,核心产品多为头孢、对乙酰氨基酚、二甲双胍等上市超十年的老药,其中最新获批的恩替卡韦也已上市17年。

无独有偶,此前优时比于2024年8月出售的神经病学、过敏产品组合,其核心药物西替利嗪进入中国市场已整整20年;协和麒麟、住友制药等日资药企剥离的业务线,同样以成熟仿制药为主。

跨国药企密集剥离成熟药品市场,本质是政策调控与市场竞争双重影响的结果。截至2025年10月,国家医保局已开展11批药品集采,覆盖453种药品,平均降幅达50%,个别品种超过90%。

即便未纳入集采,老药市场也面临国产替代的猛烈冲击。恩替卡韦2008年在中国上市,2010年首款国产仿制药便获批,到2018年首仿药市场占有率已超越原研药,而彼时国家集采尚未正式推开。业内人士指出,本土企业凭借下沉至基层的销售网络和本土产能带来的规模效应,在薄利多销的竞争中占据天然优势,这正是跨国药企难以企及的短板。

面对利润空间持续萎缩,跨国药企形成了两种策略:资产出售与合作外包。除了直接出售成熟产品线,辉瑞于2024年底与华润医药达成协议,将四款肿瘤成熟药物的商业化运营交由中方负责;赛诺菲则选择上药控股作为合作伙伴,托管多款已入集采但未中标的老药。

这种轻资产运营模式,既规避了直接退出的市场震荡,又能剥离低收益业务,集中资源发展核心板块。这不是外企撤离中国,而是产业升级中的正常腾笼换鸟,中国企业也在淘汰低效老药产能。

创新领域“重兵投放”

与成熟药品市场的“撤退”形成鲜明对比,跨国药企在创新药领域的投资力度持续加码。2025年以来,阿斯利康宣布25亿美元投资中国的计划,西门子医疗抛出逾10亿元人民币布局,勃林格殷格翰追加40亿元人民币投入,曾于2019年出售抗生素业务的礼来,也在2024年底砸下15亿元人民币升级苏州工厂,专攻糖尿病及肥胖症新药替尔泊肽的生产。这种先减法后加法的战略,凸显出创新药已成为跨国药企在华的“必争之地”。

创新药的业绩回报印证了这一战略的正确性。2025年1月替尔泊肽在中国启动商业销售后,礼来中国区收入上半年同比大增20%,较2024年全年9%的增速提升11个百分点。这款重磅创新药的扩产计划更兼顾国内需求与欧洲出口,成为跨国药企“中国造、全球卖”模式的典型案例。罗氏、诺和诺德的布局同样具有前瞻性:罗氏投资20.4亿元人民币建设全新生物制药生产基地,诺和诺德斥资40亿元人民币扩建天津无菌制剂项目,均聚焦于高附加值创新产品的本地化生产。

政策层面的引导更坚定了跨国药企的创新决心。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创新药临床试验审批时限较2018年缩短60%,境外已上市新药在中国的获批时间差从过去的5~8年缩短至1~2年。

与此同时,医保谈判对创新药的接纳度持续提升,2025年国谈现场,阿斯利康、罗氏等巨头纷纷携抗肿瘤、慢性病领域创新药入场,企业代表普遍对谈判结果持乐观预期。这种“快速审批+及时医保准入”的良性循环,使中国成为全球创新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授权引进”与“全球共创”

2025年10月22日,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总金额最高达114亿美元的全球战略合作,刷新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纪录。这一合作的突破性不仅在于规模,更在于模式升级:核心产品IBI363采用“共同开发与商业化”(Co-Co)模式,双方按40/60比例分担成本、分享利润,美国市场联合运营,武田则获得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地区权益。这种深度绑定远超传统的License-out模式,标志着跨国药企与中国本土创新力量的合作进入新阶段。

此次合作涉及的三款药物均体现了全球前沿研发水平。IBI363作为全球首创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已进入Ⅲ期临床,在免疫耐药肺癌等冷肿瘤治疗中表现优异,同时获得中国NMPA突破性疗法认定和美国FDA快速通道资格;IBI343靶向CLDN18.2的ADC药物也已进入胃癌治疗的Ⅲ期临床阶段。武田制药全球研发负责人表示,选择与信达合作,正是看中其在双抗、ADC等前沿领域的研发实力与临床转化能力,这种优势已具备全球竞争力。

类似的深度合作在2025年持续涌现。截至今年8月,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额已达874亿美元,远超2024年全年的55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的60.5亿美元授权协议,将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全球权益授予对方,同样体现了“中国研发、全球共享”的新趋势。这种合作模式的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过去跨国药企多将中国视为销售市场或研发外包基地,如今已升级为全球创新伙伴,中国企业开始深度参与全球临床开发与商业化决策。

发展路径全面蜕变

跨国药企在华的加减法背后,是市场逻辑的深刻变革:从所有市场通吃转向聚焦核心赛道,从依赖原研溢价转向靠创新获利,从单打独斗转向生态合作。这种转变既源于中国医药市场的政策重塑,也来自全球医药产业格局的深度调整。

在市场定位上,中国已从新兴市场升级为全球战略核心。GE医疗CEO彼得·安杜尼在2025年9月公开表示,中国市场的增长模式正从新增设备主导转向设备替换与技术升级并重,与成熟市场特征日益趋同。

药物市场同样如此,随着中国创新药研发能力提升,跨国药企无法再把中国简单视为专利过期药的销售洼地,而是必须将最新产品与技术同步投放中国市场,才能抢占竞争先机。礼来、诺和诺德等企业的实践表明,只有将中国纳入全球创新与生产网络,才能充分释放市场价值。

在竞争策略上,本土化与全球化深度融合。阿斯利康在无锡建设的小分子药物工厂,既服务中国患者,也承担全球供应链责任;武田与信达的合作,实现了“中国研发实力+全球商业化网络”的优势互补。这种本土创新支撑全球布局的模式,正在替代传统的全球产品中国落地模式,成为跨国药企在华的新选择。

在产业生态上,跨国药企从参与者转变为建设者。罗氏、阿斯利康等企业不仅自建研发中心,还通过孵化平台支持本土初创药企;礼来、辉瑞则与本土企业共建商业化渠道,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效应。这种生态化布局,既能帮助跨国药企快速融入中国市场,也为本土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与资源支持。

融入机遇美美与共

跨国药企的战略调整虽方向明确,但仍面临多重挑战。集采与医保谈判的持续推进,使创新药的价格压力从上市后提前至市场准入谈判阶段,如何平衡快速准入与合理利润成为难题。本土药企的崛起也加剧了竞争,2024年A股创新药企艾力斯仅凭一款肿瘤新药伏美替尼便实现6.56亿元净利润,显示出本土创新力量的强劲势头。此外,全球医药研发成本持续攀升,2025年全球新药平均研发成本突破20亿美元,如何通过在华布局分摊成本、提高效率,考验着跨国药企的管理智慧。

但机遇同样显著,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患者群体和日益完善的临床研究体系,2024年中国临床试验数量同比增长13.9%,其中创新药试验占比达518%。政策层面,药品专利链接、数据保护等制度不断完善,为创新提供了更可靠的制度保障。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推进,肿瘤、慢性病、罕见病等领域的医疗需求持续释放,摩根士丹利预计2030年中国医药市场销售额将突破3万亿元,其中创新药占比将达53%。

对跨国药企而言,未来的成功将取决于三个关键能力:一是前沿领域的研发引领能力,能否在双抗、ADC、基因治疗等新兴赛道形成技术优势;二是本土化生态整合能力,能否与本土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形成创新合力;三是全球化的资源配置能力,能否将中国市场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全球竞争力。

从BMS出售老药资产到武田与信达的百亿合作,跨国药企在华的战略重构已超越简单的进与退,成为全球医药产业格局调整的缩影。中国医药市场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政策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这个过程中,跨国药企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其战略选择不仅决定着自身的市场地位,也将深刻影响全球医药产业的创新方向与发展格局。2025年的战略调整不是终点,而是跨国药企与中国市场深度融合的新起点。

多地海事部门启动应急响应防御台风“凤凰”

2025-11-11

多部门协同强化场景供给 技术突破加速催生新领域新赛道应用场景

2025-11-11

从“坐商”变“云商”·一线观察 “义乌造”新IP搭乘数字贸易“快车”闯全球

2025-11-11

新闻分析|日本今年为何频繁“熊出没”

2025-11-11

台风“凤凰”已致菲律宾18人死亡 超240万人受灾

2025-11-11

文化中国行 | 探寻科学匠心与朴素美学 “对话”千年奇迹

2025-11-11

民航局印发《2025年冬季民航运行保障总体方案》

2025-11-11

中方就菲律宾遭受台风灾害向菲人民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2025-11-11

马泰之间海域沉船事件遇难人数升至21人

2025-11-11

激怒特朗普 BBC身陷数十年来“最严重危机”

2025-11-11

进博会激发深层次生态联动 集约化服务将“全球流量”转化为企业发展“长期增量”

2025-11-11

“智”力超凡!AR导览、AI数字人、巡逻机器人……科技加持为十五运会添活力

2025-11-11

我国最大储气库开启今冬采气 全力保障天然气供应

2025-11-11

勞工處辦新起點中高齡招聘會 提供2,800職位空缺

2025-11-11

粤劇日戲服穿戴示範接受報名 跨代名伶簽名會不要錯過

2025-11-11

珍惜生命│長沙灣兄弟同亡案情曝光 疑兄絕食先死弟傷心服藥

2025-11-11

时政微观察丨“全民全运”闪耀大湾区

2025-11-11

立法會選舉︱提供2萬元資助 為長者和殘疾人士提供便利方便投票

2025-11-11

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超汽车新车总销量的50%

2025-11-11

此行间·“体育强则中国强”!跟着习近平感受中华体育精神的力量

2025-11-11

施俊輝:數字教育新里程 齊迎學年新氣象

2025-11-11

学习时节|从荔枝到金柚,总书记的甜美祝愿

2025-11-11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中国“智造”凭实力驰骋全球 海南自贸港成投产投资新热土

2025-11-11

消防處兩教官首赴北京執教 開啟消防救援人才培訓新篇章

2025-11-11

“小场景”做出“大文章”!中国向“新”发力 诸多“应用场景”变为“科创胜景”

2025-11-11

外交部:敦促欧盟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2025-11-11

赖当局要力推岛内旅游?罗智强:观光产值比马英九时代蒸发三成

2025-11-11

韩国各界为高考“护航”:调整航班、暂停军演、推迟上班

2025-11-11

日本将上调外国游客签证费 为40多年来首次

2025-11-11

通讯|中泰合作助力泰国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

2025-11-11

柬埔寨否认在柬泰边境埋设新地雷

2025-11-11

新闻分析|日本今年为何频繁“熊出没”

2025-11-11

NC深化精准营养战略,以情绪睡眠新品驱动全家营养版图升级

2025-11-11

安利赴约2025 进博会:加码中国市场,领航健康未来

2025-11-11

百亿资产重新配置!AZ、施贵宝等巨头为何一边剥离经典老药,一边砸钱创新?

2025-11-11

进博故事|“澎湃活力”背后全球化路径 澳优“全家营养”蓝图变为现实

202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