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鴻烈享嵩壽105歲 偕妻辦校春風化雨為港育才無數

香港文匯網2025-07-29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香港樹仁大學創辦人胡鴻烈前日(27日)在家人陪伴下安詳辭世,享嵩壽105歲,大學仝人深切悼念。胡鴻烈與已故妻子鍾期榮春風化雨大半生,為香港立德樹人,他們早於1971年以積蓄創辦香港樹仁大學的前身樹仁書院,夫婦分別出任校監及校長;多年來他們披荊斬棘,自資覓地建校,拓展學院規模,提升教學水平,讓樹仁終於2006年成為特區政府認可的第一間香港私立大學,開創香港歷史一頁。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對胡鴻烈辭世表示哀悼,讚揚他始終堅持「敦仁博物」的教育理念,不遺餘力推動樹仁學院成為香港首所私立大學。

香港樹仁大學的訃告指出,胡鴻烈1920年出生於浙江紹興,1942年於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1944年考取了外交官第一名,其後負笈海外。1946年,胡鴻烈出任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首都塔什干總領事館的副領事。1952年,他獲法國巴黎大學頒授法學博士,兩年後考獲英國大律師資格並回港執業。

●香港樹仁大學創辦人胡鴻烈前日(27日)在家人陪伴下安詳辭世,享嵩壽105歲,大學仝人深切悼念。仁大供圖

精通四國語言 力推中文成官方語言

胡鴻烈精通中、英、法、俄四國語言,鑽研國際法律問題之餘,亦參與多項改善民生的工作。他曾任市政局議員及香港立法局議員,關注香港青少年犯罪問題、協力落實香港推行九年免費教育、努力推動中文為官方語言及為徙置區居民爭取安居之所。

仁大昨日在網上發布「永遠懷念胡鴻烈博士」影片,收錄了胡鴻烈的珍貴訪問片段。他提到昔日只有2%的年輕人能夠得到大學學位,「尤其中文中學的畢業學生,他們的處境是非常值得同情,所以我跟鍾校長就創辦了樹仁書院。」

另《香港志》指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香港只有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兩所大學,為了向年輕人提供更多升學機會,當時已年過半百的胡鴻烈與鍾期榮,放棄當時優渥的生活,於1971年花光半生積蓄創辦樹仁書院。當時的樹仁校舍位於跑馬地成和道一幢3層高的洋房內,分日校和夜校。由於是私人開辦的專上學院,缺乏政府資助,發展初期甚為艱難。

●胡鴻烈(左一)與鍾期榮(左三)早年帶領教育司等政府官員參觀學校設施。資料圖片

為建校賣樓 堅持四年制棄港英資助

1976年,樹仁註冊為專上學院,同年改名為「樹仁學院」,可頒授專上學院文憑。1978年,政府免費撥出寶馬山一片空地給樹仁作為永久校址,但由於該地是個大斜坡,需要在該地打下176條樁才可興建校舍。為了籌集資金,鍾期榮只好賣掉跑馬地的洋房, 1985年,原本只能興建數層的建築物,最終建成一座12層高的校舍,翌年啟用。

1978年,港英政府發表《高中及專上教育發展白皮書》,建議大專院校浸會、嶺南和樹仁改行「二二一學制」,即兩年預科、兩年專科及一年學術性教育,並由政府資助。改革引起不少爭議,胡鴻烈夫婦認為,三年大學制太倉卒,學生未能有充分時間鑽研高等專門教育知識,寧願捨棄政府資助,堅持沿用四年學制,可見其辦學的堅持。

在資源匱乏之下,校方仍然盡力為學生提供最好的學習條件。1995年,在校舍旁的19層高圖書館綜合大樓落成。2000年,樹仁向學術評審局申請院校評審,翌年中國語言文學系、新聞與傳播學系及會計系率先通過學術評審,開辦榮譽學位課程。

2005年,該校第三幢建築物學生宿舍文康大樓建成。2006年12月19日,特區政府將香港樹仁學院升格為大學,是香港首間私人創辦的大學。

2014年鍾期榮病逝,享年93歲,校長職位一度懸空。2017年,校方確認由當時已年屆96歲高齡的胡鴻烈兼任校長。夫婦兩人畢生為教育事業勞心勞力,令人敬佩。

「我們應當愛中國,因為我們是中國人」

(記者 高鈺)在香港開埠以來及香港教育史上,香港樹仁大學是香港第一所獲得政府承認的私立大學,打破公立大學的壟斷局面,具有劃時代意義。而創造有關歷史的正是胡鴻烈與其妻子鍾期榮。伉儷二人創辦樹仁,旨在「樹人」,更要發揚中國文化,在道德修養上勝人一籌,故樹仁的校訓是「敦仁博物」,希望學生能成為有仁德,又有廣博知識的人,而胡鴻烈教育學生的首要一條是:「我們應當愛中國,因為我們是中國人!」

為省錢辦學 夫婦吃學校三蚊飯

鍾期榮曾提到,夫婦倆均受中華文化熏陶,都是一介書生,「我們都有一腔熱血,憂時憂國,咸信興教育,振人文,乃大丈夫應有之作為。」兩人節衣縮食,把全部積蓄傾注在樹仁,胡鴻烈接受訪問時,憶述在北角寶馬山慧翠道的斜坡上建校的辛酸,「當時建這個學校本部的時候,這塊地沒人要的,我們要在斜坡位置打176條樁柱,花了六七年,人家都笑我傻瓜,花這麼多錢來辦學。」為了辦學,他與太太在學校吃飯三塊錢一頓,也沒有買車代步,能省則省。至2006年樹仁學院學生宿舍和文康大樓建成為止,估計胡鴻烈對該校的資金投入四五億元。

「樹仁父母」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作為「樹仁父母」的胡鴻烈伉儷,獲頒2007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一生中也獲得很多榮譽。性格低調的胡鴻烈表示:「我只是中國眾多知識分子中的一員,愛國家,愛社會,愛生命。我只要對青年有所交代,對國家有所交代就行了。」

本身具有法學背景的胡鴻烈,對祖國的熱愛令人動容。據悉他為了要保留中國國籍,放棄考取事務律師資格,改而考取訴訟律師資格,因為昔日在香港,擔任事務律師必須為英國籍,收入普遍較訴訟律師為高。

1964年,胡鴻烈競選市政局議員,提倡中文成為官方語言為政綱之一,他認為香港居民絕大多數是中國人,香港是中國人的社會,應該使用中文。

此外,胡鴻烈亦很關心祖國和家鄉,大力推動香港與內地的教育文化合作與交流。樹仁大學是本港第一間與內地高校開展合作交流的大學,他支持家鄉興辦教育,在浙江紹興一中、紹興文理學院、紹興職教中心設立了專項獎學金,「故鄉紹興出了魯迅、蔡元培等很多在全世界都很有名的文人。有着幾千年文化傳統的紹興,應該有自己的大學。我的能力有限,只能拿出這麼點錢來鼓勵家鄉的學子們努力學習,以表達自己的愛鄉之情。」

夫婦鶼鰈情深 今化星永相伴

(記者 高鈺)胡鴻烈校監與鍾期榮校長,一同成就樹仁3.5萬名畢業生「敦仁博物」的育才之路。上世紀四十年代,胡鴻烈考得了全國高等文官考試外交組第一名,邂逅了司法組第一名的鍾期榮,二人於1945年結婚一直風雨同路,留學歐陸、開辦樹仁、順境逆境總是有影皆雙。

胡鴻烈與鍾期榮終身貢獻樹仁,當年胡鴻烈出入法庭打官司,為學校大樓掙工程費,鍾期榮則幾乎一星期七天每天十多小時以校為家,直到2001年不幸中風入院,要靠輪椅代步,胡鴻烈既要照顧愛妻,也要兼顧樹仁的工作。他曾表示,「(鍾期榮)校長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缺少的。」2014年鍾期榮離世後,胡亦坦言:「我一天到晚都想起校長。」

他更表示會每天都走到她的房間,叫一聲「媽媽」。

二人分獲小行星命名

二人的風範,令人景仰。2009年,素昧平生的美籍業餘天文學家楊光宇,決定將所發現的兩顆小行星分別命名為 「胡鴻烈星」和 「鍾期榮星」,獲國際天文聯合會及小行星中心批准。兩人目前雖然已先後離世,但兩顆小行星,正是兩人鶼鰈情深、為教育傾盡一切的明證,讓人難以忘懷。

【記者手記】和藹可親無架子 親自接聽學生電話

(香港文匯報記者)胡鴻烈貴為大學的掌舵人,但性格和藹可親,毫無架子。有任職記者的仁大畢業生不止一次因急事向胡鴻烈查詢,因他平日無攜帶手提電話的習慣,記者於是直接致電校監辦公室碰運氣,想不到接聽的竟是他本人。胡鴻烈亦直接回應對方查詢,很配合記者的工作。這名舊生每次提起胡校監總是讚不絕口,會半開玩笑反問其他大學畢業生說:「你的大學校監或校長,有無親自覆過你電話?」

有時胡鴻烈接受校報記者的訪問,會笑容滿面地與同學逐一握手。由於其聽力欠佳,經常讓看護加大聲量複述和翻譯問題,過程中,他會親切地提醒學生記者:「你們盡量問,慢慢問,我們是自己人。」讓學生們感到十分溫暖。

特首讚胡校監為港立德樹人傾盡心血

(記者 高鈺)為青年學生貢獻半生的教育家胡鴻烈離世,香港社會深感哀悼與懷念。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對胡鴻烈的辭世表示哀悼,並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李家超讚許,胡鴻烈與妻子鍾期榮一同創辦樹仁書院,增加香港青年接受專上教育的機會,並始終堅持「敦仁博物」的教育理念,不遺餘力推動樹仁學院成為香港首所私立大學,並對樹仁親力親為,直至離世前一直擔任校監兼校長,深受師生和校友敬重及愛戴,「胡鴻烈博士為香港專上教育發展付出龐大財政資源和個人心血,春風化雨,為香港立德樹人,並一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貢獻卓著。他於2008年獲頒授大紫荊勳章。」

蔡若蓮:理念熱誠乃教育界典範

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得知胡鴻烈辭世後,她和教育局同事都感到難過。她形容,胡鴻烈畢生奉獻教育,是教育界深受敬重的前輩,他與已故妻子鍾期榮於1971年共同創辦樹仁書院,堅持推動高等教育普及化,培育了無數青年人才,後正名為香港樹仁大學更是香港高等教育的重要里程碑,「胡博士以『敦仁博物』校訓,培養仁德兼備的學生,其教育理念與熱誠惠澤世代學子,實乃教育界的典範」,深信大家將永遠銘記這位教育先驅的無私奉獻及崇高精神。

1982年於樹仁社會學系畢業的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回覆傳媒查詢時讚揚,胡鴻烈夫婦為教育理想及樹仁付出一生,形容他是值得尊敬的教育家,「看他們兩位當年履歷,兩位也是法律界有地位人物,如果不是辦學,可以賺到很多金錢」,但二人選擇堅持理想,也見到他們二人居於樹仁,生活簡樸,用積蓄奉獻樹仁及教育。

陳國基回想當年與胡鴻烈夫婦交往的難忘事,指1978年港英政府提出「四改三」,即大專由四年制改為三年制,如果不接受便不獲政府資助,胡氏夫婦堅持維持四年制,並親身向學生解釋,作為學生的陳國基也在席。

陳國基指二人當時向學生強調,四年制才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安排,寧願放棄政府資助,也要堅持教育理念。

責任編輯: 宋得書

泰军称泰柬边境发生冲突 柬方驳斥:军队严格执行停火命令

2025-07-29

征收高额港口费以重振造船业?美国政策乱象或加剧航运业动荡

2025-07-29

“羞辱”欧洲 “选择了屈服” 多国批评美欧新贸易协议

2025-07-29

年中经济观察丨曾经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如今发生了哪些变化?

2025-07-29

就业帮扶、产业帮扶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路”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

2025-07-29

享美食、赏非遗……各地特色夜市火爆出圈 “夜经济”点燃城市活力

2025-07-29

多条高铁热门线路开启“夜间模式” 出行“热力足”助燃暑期文旅消费

2025-07-29

解锁文旅新“夜”态 “双向奔赴”点亮粤港澳大湾区不夜天

2025-07-29

社保“第六险”落地按下“加速键” 失能人员安心有“医”靠

2025-07-29

搜救转移、保供保电、抢修抢通……攥指成拳向“汛”而行 打赢抗洪救灾“遭遇战”

2025-07-29

从“跟随”到“引领” 中国新能源汽车“加速跑”刷新圈速纪录

2025-07-29

水利部通报→冀晋闽黑新等地7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2025-07-29

从上半年物流“成绩单”透视中国经济发展亮点 铁路货运供给质效多维升级

2025-07-29

“小竹子”发挥“大作用” “以竹代塑”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5-07-29

“物畅其流”加力支撑经济增长 “流动中国”彰显澎湃活力

2025-07-29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丨从会议桌转向田间地头——新疆精河县农技干部蹲点助农见闻

2025-07-29

优化流程、加快进度 积极做好防汛救灾保险理赔 “真金白银”暖民心

2025-07-29

“清凉游”热潮涌动 各地因地制宜上新“避暑妙招”

2025-07-29

天文台改發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2025-07-29

議員指不少大廈長期「帶病運行」 盼政府提供估價服務

2025-07-29

(有片)黑雨來襲港島東成「重災區」 道路變河道 停車場變避風塘 車輛變陸上行舟

2025-07-29

(有片)黑雨下港島東水浸處處

2025-07-29

仲量聯行:中國成為全球「AI+」實踐的核心場域 料持續釋放科技賦能產業與城市的雙重動能

2025-07-29

(有片)部門與民建聯團隊齊心合力疏導積水 環翠邨停車場回復正常

2025-07-29

(有片)紅黑雨下渠務署確認5宗水浸 柴灣道迴旋處監測錄水深370毫米

2025-07-29

香港郵政宣布明日恢復若干目的地郵政服務

2025-07-29

首本AI與數字教育的教學實例專書面世 造福學界

2025-07-29

黑雨突襲 保安局啟動「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協調應變措施

2025-07-29

男子西貢划獨木舟失蹤3日搜索無果 警發相籲市民提供消息

2025-07-29

年中经济观察丨曾经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如今发生了哪些变化?

2025-07-29

湖北:潜江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密码”

2025-07-29

从卖桃到“卖”风景——江苏“水蜜桃之乡”蝶变记

2025-07-29

监管快速放行新掌门!长江财险扭亏根基待筑牢 整改大刀需动真章

2025-07-29

中国平安聘任王晓航出任首席技术官 加速全面数字化进程

2025-07-29

政策红利加持 中国平安资负共振重塑估值逻辑

2025-07-29

人民银行开展4492亿元逆回购操作 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2344亿元

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