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本地手足口病活躍程度近日持續上升,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中心)最新監測數據顯示,院舍/學校的手足口病爆發個案,由10月26日至11月1日錄得17宗涉及50人,逐步上升至11月2日至8日及11月9日至15日,分別20宗涉及53人及25宗涉及61人;本星期首5天(16日至20日)中心已錄得16宗爆發個案,涉及40人。而在10月26日至11月20日錄得的78宗爆發個案中,64宗(82%)個案在幼兒中心、幼稚園和小學發生。中心今日(21日)再度向醫生和學校發信,呼籲他們留意手足口病的最新情況和學童有否出現相關症狀。學校如出現爆發個案,應盡快向中心呈報。
此外,中心的幼兒中心/幼稚園傳染病及私家醫生診所定點監測數據顯示,自今年10月下旬起,手足口病的求診率維持在高水平。上周公立醫院急症室手足口病的求診率亦顯著上升。中心總監徐樂堅醫生表示,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疾病,通常由腸病毒引起。香港全年均會出現手足口病,高峰期一般為5月至7月及10月至12月,家長應密切留意年幼子女的健康情況。雖然大部分手足口病患者的病徵都輕微,但今年至今共已錄得3宗兒童腸病毒感染嚴重個案,病人需要留院治理,雖然他們均已康復出院,但希望市民不要掉以輕心。
徐樂堅續說,幼童在學校和院舍內有較多密切接觸,令疾病更易傳播並較大機會出現爆發個案。學校須按照「預防傳染病指引」執行預防和控制措施,以及處理爆發個案。如有爆發個案,應呈報衞生防護中心適時跟進。遊戲場地管理人亦應參考中心發出的「遊戲設施的公共健康指引」,在手足口病高峰期舉辦涉及6歲以下幼童的活動時,做好適當的感染控制措施。手足口病患者在病發初期,通常會出現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發燒後一至兩天口腔可能會出現疼痛的瘡,然後形成潰瘍,病人一般在7至10日內可自行痊癒。
徐樂堅強調,酒精未能有效殺死一些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例如腸病毒71型,所以酒精搓手液並不能代替使用梘液和清水潔手。要預防感染手足口病,應採取以下措施:
保持空氣流通;
保持雙手清潔,並用正確方法洗手。飯前、如廁後、雙手被呼吸系統分泌物弄污後(如打噴嚏後),以及處理尿片或其他被糞便沾污的物品後,都應立即洗手;
打噴嚏或咳嗽時要掩着口鼻,並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經常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物品表面,如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使用1比99稀釋家用漂白水消毒,待15至30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
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清理可見的污物,如呼吸道分泌物、嘔吐物或排泄物,然後用1比49稀釋家用漂白水消毒被污染的地方及鄰近各處,待15至30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
減少到人多擠迫的地方;
病童應留在家中,直至發燒及紅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結痂後才回校上課;
家長應與學校保持密切聯繫,讓校方知悉病童的最新情況。
0 已點過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