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纵深推进与“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中国建造正处在从“走出去”迈向“强起来”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具备国际视野、精通外语和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既掌握工程技术又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工程管理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然而,当前工程管理类专业在国际工程人才培养方面仍面临三大突出问题:一是全球胜任力内涵不够清晰、体系不够完备,“培养什么样的人”缺乏明确指向;二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国际工程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对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支撑不足;三是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目标不够匹配,“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实践”现象较为突出。如何构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对接国际标准的全球胜任力培养体系,成为高校必须回答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重庆大学与天津大学依托30余年的深厚积累,开展联合探索与实践。早在1989年,原建设部就依托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开办国际工程承包专门化班;1993年,天津大学设立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两校率先系统布局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如今,两校工程管理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化相关课程占比保持在30%左右,并先后通过CIOB、RICS、ACCE等国际认证,与FIDIC等国际专业组织及多所海外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联合科研、联合培养和学生交流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晰靶点:构建全球胜任力能力矩阵
针对全球胜任力内涵模糊的问题,两校教学团队立足国际工程项目高不确定、高风险、强协同的特点,提出面向国际工程的全球胜任力能力矩阵。该矩阵从知识、技能、态度、行动四个维度出发,凝练出全球理解、开放包容、跨文化沟通、国际规则运用、团队协作与领导力等18项关键能力,将笼统的“国际化素养”细化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可教、可学、可评的具体指标。
教学团队将这一能力矩阵系统嵌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分解形成可量化的达成标准,并通过课程考核、项目作业、情景模拟、实践表现等多元方式进行持续跟踪和改进,使“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检验是否达到标准”有了清晰标尺,有效缓解了全球胜任力目标模糊、体系分散等问题。
三阶贯通:重塑工程管理课程体系
面对课程体系与国际工程实践脱节的挑战,联合教学团队以能力矩阵为主线,打破传统按学科板块分割设置课程的做法,将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法律和工程管理等知识,与全球规则、跨文化沟通、领导力等核心要素有机融合,构建“基础夯实—专业深化—实战提升”三阶贯通课程体系。
在基础阶段,开设《工程伦理学》《工程管理专业名著导读》《“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关系》等课程,将国际形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工程伦理与家国情怀融入专业启蒙;专业阶段则聚焦《国际工程承包》《工程造价管理国际惯例》《国际工程项目投融资》《国际工程合同条件》《国际工程法律》《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双语)等课程,引入招投标、合同管理、金融贸易、风险管理与争端解决等内容,通过典型案例、区域情境分析和双语教学实现与国际工程实践的深度衔接;实战阶段则将国际工程情境系统融入专业设计、毕业设计、集中实习和个性化模块,围绕真实或拟真项目开展方案比选、风险研判、商务谈判、团队协同等训练,打通“知识链”“能力链”“价值链”。
三维联动:打造国际工程场景课堂
为破解“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困境,两校依托典型国际工程项目,探索形成“项目为核、情景支撑、实战贯通”的三维联动教学模式。
“项目为核”即以具体国际工程项目为主线,通过项目全寿命周期串联工程经济、组织管理、合同管理和风险管理等知识点,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策划与实施,提升系统思维和综合决策能力;“情景支撑”则围绕国际工程投标澄清、合同谈判、索赔与争端解决等关键环节,设计教学情景,学生分别扮演业主代表、项目经理、成本工程师、法律顾问等角色,在模拟互动中体会文化差异和规则约束;“实战贯通”则依托中建国际、中国中铁、中国电建、中冶赛迪等企业,共建“一带一路”沿线海外工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赴境外项目顶岗实习、“项目全周期跟踪”式训练,并开展海外研学营、工程研学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工期、成本、安全和质量约束中协同解决问题,推动教学方式由“以讲授为主”向“项目牵引、任务驱动、实践导向”转变。
多元协同:完善全球胜任力保障机制
为确保培养体系规范、有序、可持续运行,两校从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实践平台和质量保障等方面构建多元协同支撑体系。
一是加强师资建设,依托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共建跨校教研共同体,组建由教学名师、具有国际工程经验的骨干教师、跨国企业一线专家及有海外经历的青年教师组成的国际化教学团队,通过联合备课、互派授课、企业挂职等方式提升教学能力;二是共建课程与资源,共同开发国际工程承包系列教材和案例库,出版具有国际视野和实践指导价值的专著,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一流课程资源;三是拓展实践平台,联合企业和国际组织共建“校内仿真—境内现场—境外实训—海外访学”四级实践梯度,推动国际化实践教学由“阶段性走出去”向“全过程系统融入”转变;四是对标CIOB、RICS、ACCE等国际认证标准,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专业实力获得广泛认可、国际合作不断深化”的良性循环中,不断提升工程管理人才全球胜任力培养的质量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