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从拉长粮食产业链,到提质特色产业链,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县域富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具有关键作用。如今,在昌吉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持续强链聚业的农产品加工业,正一路高歌猛进。
资源禀赋优越,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昌吉州地处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营养成分的积累。全州耕地面积969.65万亩,草地5092.45万亩,林地2356.94万亩,农区年日照时数2400-3000小时,平均无霜期181天,累计降雨量190-360mm,平均气温6.9-8.8℃,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50多种优质高效农作物,拥有480多种农产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制酱番茄、酿酒葡萄生产供应基地,全国第二大现代制种基地,全疆最大的奶源供应基地和重要农畜产品保供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
近年来,昌吉州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24年,全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86.35亿元,与一产总产值比达到2.69:1,较全疆2.28:1高出17.98个百分点。培育了众多涵盖小麦、玉米、棉花、加工番茄、鹰嘴豆等多个领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如天山面粉、创兴面粉、云龙棉业、泰胜医疗、溢达纺织、中粮屯河、笑厨等知名企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产业基础扎实,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全州耕地面积广阔,永久基本农田767.37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9.7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65.12%。新建和修复末级渠系2107公里,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施肥技术应用面积350万亩,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林牧渔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17%,种植业机械化水平98.4%,处于全疆领先水平,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同时,已形成粮油、优质畜产品、棉花和纺织服装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产业发展基础雄厚。昌吉州农产品加工已涵盖粮食加工、棉纺、番茄制品、乳制品、肉制品等多个品类。例如,小麦加工形成了多种面粉产品以及面条、馒头等面制品;棉纺产业生产出棉纱、化纤、服装服饰等产品;加工番茄制成番茄酱、番茄沙司、番茄汁等,远销欧洲、亚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乳制品有牛奶、酸奶、奶粉等;肉制品包括牛肉、羊肉、猪肉等的深加工产品。
科技实力突出,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建成了多个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和区域性小麦、西甜瓜、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农作物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年供种能力超30万吨,占全疆30%以上。拥有74家农作物种子企业,其中“育繁推一体化”的国家级种子企业2家,3家种企入选国家种业补短板阵型企业。充分应用“四方合作”机制成果,累计建成77家国家级、自治区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西北分中心等。中粮糖业、中信国安、泰昆集团、九圣禾种业等获批建设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西北葡萄酒技术重点实验室正式运行,为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撑。创建了昌吉市制种玉米等5个国家级、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了木垒鹰嘴豆、昌吉市加工番茄、玛纳斯制种玉米4个产业强镇,建设了6个农产品加工园区。这些产业平台的建设,引导了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作者:李强华(作者单位: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