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浙江省财政厅获悉,为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浙江集成实施13项政策,着力在体制上保障、政策上推动、改革上突破、资金上倾斜,加力提效支持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浙江新一轮的财政体制更突出“强激励、促均衡”,一方面把激励资金与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紧密挂钩,干得越好、发展得越快,得到的奖励资金就越多,引导市县更好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另一方面,浙江把省对市县转移支付系数分为“二类六档”,实行“可上可下”、梯度精准调节的分类分档管理,推动市县间用于保障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财力更加均衡。
在做大做强乡村“土特产”方面,去年以来,浙江省财政厅共落实省级财政资金2.47亿元,重点聚焦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支持30个地区开展农产品加工基地(园区)建设,以及“土特产”品牌培育、先进加工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等,有效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今年,浙江还落实首批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2亿元,支持12个县(市、区)打造乡村创业创富平台,引进培育现代“新农人”,并通过土地入股、知识产权入股、技术服务入股等方式构建利益联结长效机制,积极探索乡村共富实践新路径。
此外,在持续优化现行财政政策结构和投向下,浙江对于城乡融合的政策保障支撑更精准、更聚焦。如变“单个村”支持为“组团片区”支持,进一步引导重点村带动周边村实现产业共富、设施共建、利益共享,目前已支持打造大下姜、大李祖等181个组团片区。再如优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探索建立财政转移支付挂钩机制,近三年,浙江累计下达奖补资金74亿元,以减轻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增支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聚焦强化县城关键支撑和做强中心镇桥梁纽带,浙江还新设支持新型城镇化政策跑道,采取竞争性分配和项目化管理相结合模式,按照项目入库数量和投资规模分配省级资金,单个项目省级补助最高达5000万元,引导城乡基础设施协同建设和统一管护,逐步实现一体化“全覆盖”。
为破解制约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浙江还深入实施一系列财政体制机制改革。家庭型财税集成改革方面,浙江14个部门联合实施“百万家庭奔富行动”,合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钱随人走”改革方面,通过创新激励手段,既鼓励流入地接收外地生源,又引导流出地优化调整小规模学校布局,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优质共享,据统计,该项改革每年可惠及超百万学生。
“我们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推动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资金合力。”浙江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综合运用专项资金、专项债券、政府产业基金等政策工具,更加精准高效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集中支持一批公益性、基础性和平台型项目,为全省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何法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