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在辽宁沈阳开幕。本届大会以“粮安天下聚合力、产销融通促发展”为主题,展览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共有4000多家企业、2万余名行业人员参展参会。
规模大、展品广,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犹如一扇洞察中国粮食产业蓬勃脉动的全景之窗。在这里,升腾的不仅是各地美食的烟火气,更是五谷丰登的文化底蕴;闪耀的不仅是智能粮机的科技之光,更是藏粮于技的未来图景;涌动的不仅是脱贫产品的热切推介,更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步履。
“烟火气+文化味”共绘多彩粮食地图
走进粮油展区,浓郁的烟火气扑面而来。热气腾腾的江西米粉、新鲜出炉的新疆烤馕、现拉现煮的兰州拉面……各地以粮食为基础原料的特色美食汇聚一堂,漫步其中犹如打开了一幅色香味俱全的粮食地图。
“没想到一碗米粉还能吃出这么多花样。”江西展区内的一面展示墙引起了沈阳市民李女士的注意。景德镇冷粉、新余炒粉、铅山烫粉……只见展示墙上整齐排列着60个展示框,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栩栩如生仿真米粉模型,而在展示墙中央,“天下米粉看江西”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小米粉,大产业。一面展示墙所折射出的,是江西米粉“多点开花”后为产业带来的蓬勃生机。展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江西米粉年产量300万吨,米粉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30%以上,江西米粉的特色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米好、水好、工艺好。
江西展区内的米粉展示墙。
墙上有展示,旁边还能试吃。在一旁的品鉴区,一口大锅冒着白汽,工作人员正用长筷翻动米粉,捞起时带着晶莹的水珠,拌上特制酱料后香味瞬间漫开。李女士接过小碗夹起一筷子送进嘴里,“这口感又韧又滑,嚼着真带劲!”味蕾被打开的李女士随即开启了扫货模式。“好吃又易于储藏和携带,我买了传统老字号春丝米粉,还买了几款包装很有特色的米粉打算回去送人。”
“我们1994年起开始生产挂面及米粉,如今已成为江西省最大的挂面和米粉加工企业。多年来,公司持续开展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凭借自主知识产权的米粉国家发明专利,展现‘老化、复蒸、再老化’生产工艺,为口感和品质带来新突破。”江西省春丝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杨睿昱介绍道。
粮油展区的魅力,不仅在烟火气,还有文化味。走出江西展区,一段悠扬的旋律引起记者的注意。循声而至,在贵州展区精心打造的一方舞台上,八位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舞者正翩然起舞,引得围观游客掌声连连。
贵州展区将文化展演与产品推介巧妙融合,除了一场场赏心悦目的民族舞蹈,企业推介、有奖问答等互动环节也穿插其中,节奏紧凑。这种寓“购”于乐、寓“知”于赏的方式,让过往来客在沉浸式感受贵州多彩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记住了那些独具特色的地方产品。
在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中,锡利贡米被推介到观众面前。“锡利贡米生长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地上,独特的生态环境让锡利贡米色泽光亮、晶莹剔透,米饭油亮黏润,入口轻软、有弹性,回味甘甜,冷饭不回生比热饭口感更佳。”贵州省榕江县粒粒香米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马显康说。
贵州展区打造专属舞台为参会观众带来舞蹈表演。
智能粮机显神通 科技赋能新“食”代
离开粮油展区步入粮机展区和科研展区,仿佛瞬间从热闹的市集穿越到科技感十足的未来世界。机械制造开动时的低鸣、智能屏幕的流光溢彩……每一台设备似乎都在诉说着粮食产业的智能化变革。
粮食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传统的粮仓平仓作业一直是粮食仓储管理中的关键环节。高粉尘环境、用工安全更是让众多粮库头疼不已。如今,一支由机器人组成的“智能铁军”正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粮仓作业模式。
在中科芯禾(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区里,一款外形类似无人机的智能设备成为往来人群关注的焦点,这就是平仓机器人。与无人机不同的是,平仓机器人并非依托机翼御风飞行,而是依靠两侧螺旋轮在粮堆中实现灵活游走,所到之处高低不平的粮面便被梳理得平整有序。
“平仓机器人在工作时并非单打独斗,而是和它的家族成员一起进行信息化的协同作战,首先由激光雷达系统进行扫描,其次由智控主机划分作业区域并对机器人的平仓路径进行规划,随后多台机器人同时出动按照规划好的路径开展工作。”中科芯禾(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粗平作业时,5台机器人在中控系统的统一调度下,分工明确、配合默契,1小时内可以完成1400平方米的粗平任务,粮面高差控制在20厘米以内。”
在推进粮库智能化建设的浪潮中,不仅有平仓机器人这样的“飞毛腿”,还有“千里眼”——Al虫情监测分析系统。“该成果采用嵌入式设计,融合深度学习算法模块,能够侦察并识别20余种储粮害虫,监测多路视频并实时反馈害虫数量与发生位置信息,实现粮面害虫信息远程采集、识别与预警一体化。”中储粮展台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展区内现场演示的Al虫情监测分析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科技的力量已从保障粮仓安全的“田间”,延伸至提升国民营养健康的“舌尖”。随着消费者对营养健康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全谷物及富含植物营养的产品备受市场关注。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的展区内,记者看到一个专门为全谷物食品打造的环形专柜。柜面上,青稞开花馒头、莜面鱼鱼、糙米烧麦、全谷物燕麦奶……琳琅满目的全谷物食品让人目不暇接。
“围绕现代人普遍面临的‘高盐饮食’‘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饮食习惯问题,我们联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成功研发全谷物燕麦奶,产品在保留细腻顺滑的口感同时,最大限度地留存了燕麦的膳食纤维、蛋白质、矿物元素等营养成分。”佳禾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事业部总经理邢志强说。
谈及研发全谷物燕麦奶背后的技术攻关,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谭斌表示,针对口感风味不良、稳定性差等问题,构建了“生物酶解-循环湿磨均质化-动态高压微射流联用”全谷物燕麦奶专用稳态化物料加工及全谷物燕麦奶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突破了全谷物燕麦奶加工技术和产品空白。
2024年12月,我国印发《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年)》,推动全谷物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和营养健康研究。在谭斌看来,在燕麦奶产品中使用全谷物燕麦原料,有助于提升全谷物消费、丰富消费者选择。“我们还研发了全谷物早餐脆饼,目前还在小范围试销,计划今年面向市场实现规模化生产。”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展区内的全谷物营养健康食品主题展区。
消费帮扶搭平台 特色产品拓销路
为大力推动消费帮扶,进一步拓宽脱贫地区优质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在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期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主办的第五届全国脱贫地区优质特色粮油产品展销会暨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帮扶县农副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下称“展销会”)同步举办。
作为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展销会上来自全国340个脱贫县、674家合作社、企业齐聚一堂,带着最具地方特色的优质粮油和农副产品,期待叩开广阔的市场大门。
“来来来!尝一下我们家的雪梨干,清甜又润肺。”记者在经过河北省巨鹿县生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展位时,该公司工作人员薄树迎热情地递来一片色泽金黄的雪梨干。趁着品尝的空档,薄树迎抓住机会,自信满满地开始介绍起公司情况和主打产品。正是凭着这股子闯劲儿,仅仅一上午时间已与几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能面对面谈,效果就是不一样!”
薄树迎的故事,只是本次展销会成效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展销会通过现场展销脱贫地区优质粮油产品、宣传推介、直播带货等方式,促进脱贫地区企业、合作社与大型粮油加工贸易企业、连锁商超、电商平台等进行对接,不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品品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值得一提的是,在互联网企业支持下,此次展销会还搭建脱贫地区特色产品展销直播间,开展多渠道推广,增强互动性,助力脱贫地区产品线上销售和品牌打造。
除了来推介产品拓销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派驻阜南县洪河桥镇盛郢村第一书记孙旭明此次来到展销会现场,还抱着交流学习的心态来取经。他穿梭在各个展位间,仔细观摩其他地区特色产品的包装设计、营销话术、品牌故事。“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有哪些好的设计思路、推广技巧值得我们借鉴。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机会很难得,能帮助我们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孙旭明说。
孙旭明告诉记者:“阜南县今年有13家企业参展,数量比往年有所增加。今年我们特别注重避免产品同质化,加强县域内的产品合作,扩大‘物阜南北’区域性公共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谈及盛郢村未来的发展目标,孙旭明表示,一是注重挖掘本村、本县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积极纳入合作社的销售范围,用好832平台和线下消费帮扶渠道资源,增加农产品销售收入。二是进一步招引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在本地实现加工转化。三是开展农产品对外供应,实现好品卖好价,也从销售端发力调整种植结构,帮助农民创收增收。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焕鑫指出,本届大会注重消费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集中展示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帮扶县粮食产业发展新成果,持续放大品牌效应,促进脱贫群众拓宽收入渠道,助力脱贫地区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据了解,本届大会沈阳主会场现场签订省际战略合作协议21份、政企战略合作协议14份、企业战略合作协议18份、消费帮扶协议6份、院校人才合作协议11份;通过现场组织及国家粮食交易平台线上专场交易等方式,共成交及意向签约各类粮油2512万吨、各类粮油机械19485台(套),总金额868.5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