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姜嘉軒)香港人生活壓力持續緊張,有嶺大生關注本港精神健康問題,畢業後獲母校資助成立初創公司,以藝術作為連結他人、支持社區的媒介,期望為香港市民身心健康提供更多元、更低門檻的選擇,並致力營造去污名化、包容與互相支持的社區氛圍。
嶺大視覺研究課程畢業生曾銘欽指出,近年香港市民的身心健康狀況備受關注,多項調查顯示市民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期望能為社會的精神健康生態帶來正面改變。2022年,他獲嶺大初創企業基金資助成立「wonder.art.hk」,企業匯聚逾百名具藝術相關技能的斜槓族,並與註冊社工、表達藝術治療師、音樂治療師等合作,舉辦結合藝術與創新的社會項目。

曾銘欽分享指,團隊於疫情期間在本地推出線上線下融合的身心靈挑戰計劃,把運動元素的線上任務與藝術元素的線下體驗結合,並引入表達藝術治療及音樂治療概念,協助大眾在困難時期持續關注與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
「當時港人難以參加社交活動,身心健康並不理想,亦有市民因經濟困難而無法負擔治療性活動的費用,缺乏整理和表達情緒的途徑。」他記得,有一次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資助公司舉辦音樂治療體驗工作坊,「參加者們不但積極嘗試各種新奇的樂器,有些更在過程中表現感觸,並分享疫情對生活的影響,包括家庭變化、職場挑戰,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等。」團隊都對這些真誠的回饋印象深刻,不僅反映他們的情感需求,也反映了音樂治療的力量和重要性。

「我們除了舉行創新項目及一次性的體驗工作坊,亦致力培訓有志以藝術助人自助的市民。」曾銘欽介紹指,團隊會透過提供藝術師資培訓課程,例如日本和諧粉彩、酒精墨水畫、黑紙藝術、流體畫等,建立學員的信心與帶領能力,至今已約有100名藝術導師在各行各業用藝術實踐助人工作,將更多元的體驗與受眾分享。
目前,曾銘欽團隊已連續兩年參與由衞生署及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共同策劃的「Shall We Talk 陪我講」大專院校巡迴活動,為11間大專院校的大學生舉辦新興藝術體驗,鼓勵大家於日常生活中透過分享想法和積極聆聽,在情緒海浪中學會「順流」,保持心理健康。

展望未來,他期望以藝術作為身心健康的介入與連結方法,繼續發展師資培訓、舉辦創新項目,參與大小型的公眾體驗工作坊,為社會的精神健康生態帶來更持續和正面改變。
團隊亦積極動員過往合作導師及學員的技能,計劃推出由他們主導的低門檻藝術療癒服務,為中學生和大學生提供合理收費或免費的體驗活動,鼓勵他們從這些活動了解自身的需要,和社區建立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