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重庆,长江如黛,群山叠翠。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脐橙园里,村党支部书记左明春踩着晨露检查果树,枝头上青橙挂满“认养牌”,扫码可查看生长全流程;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矿咖”中,57岁的张隆琴端上美式咖啡,窗外曾经的石膏矿塌陷区,如今成梯塘湿地环绕的网红地;开州区汉丰湖畔,傍晚环湖步道上市民散步,水上森林里候鸟鸣声阵阵……从“挖煤卖矿”到“护绿生金”,从“生态伤疤”到“风景名片”,重庆这座山水之城,正用一个个鲜活实践,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持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与经济共生的绿色屏障,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彰显示范作用,扛起使命担当。
【破题】生态修复:旧地焕新绿
“以前挖矿,屋里每天擦三遍还是灰,娃的红领巾都成‘灰领巾’。”站在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的梯塘湿地旁,村党总支书记陈宗寿手指着水面上的青头潜鸭,语气里满是感慨。上世纪70年代起,猎神村靠15个石膏矿、煤矿和23家土法造纸厂“吃饭”,机器轰鸣间,污水直排溪流,“人均年收入万把块,山上却见不着一只鸟”。
2016年,村“两委”带着村民代表赴浙江安吉学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大家幡然醒悟。痛定思痛后,猎神村关停全部矿洞和造纸厂,可起初村民抵触情绪不小:“不挖矿,日子咋过?”陈宗寿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算“长远账”:“挖矿能挖一辈子吗?修复了山,种竹子、开民宿,日子才能长久!”
如今的猎神村,昔日矿坑已变身100余亩梯塘湿地,香蒲、金鱼藻等110种湿地植物扎根,水生无脊椎动物从13种增至52种,青头潜鸭、棉凫等珍稀鸟类成了“常客”;废弃矿洞改造成的“矿咖”里,57岁的张隆琴穿着围裙端上美式咖啡,“以前是矿工家属,现在是咖啡师,每月工资3500元,忙时一天能卖20多杯”。2024年,猎神村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000万元,村集体分红60万元,3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纯收入达3.6万元。
同样的“蝶变”发生在北碚区静观镇中华村。2001年,周松的父亲流转300多亩山地开石场,留下深数十米的矿坑。2016年,周松说服父亲关停矿山:“砂石价格再高,也换不回绿水青山。”他拉来20多万方土方回填矿坑,施双倍有机肥改良土壤,种下2万余株桃树、李树,还用废弃石料建起“既白民宿”。2023年,这个取法自然、留住乡愁,有着极致视野和山村微风的“既白民宿”获评全国甲级旅游民宿。尽管房间平均单价高达1300余元,却常常一房难求,2024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吸纳近30名村民就业。保洁员周桂英笑着说:“干活能兼顾种地,每月多赚3500元,比下矿安全多了。”
曾经尘土飞扬的渝北铜锣山废弃矿区,如今通过生态修复与文旅开发的结合,成了中心城区的“绿肺”和网红公园,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项目直接带动近300个就业岗位,当地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0%,村集体增收超350万元。
生态修复不只在矿山,长江治理同样发力。奉节县长江江面上,两艘“奉节清漂”船正往返作业,县环境卫生管理所所长吴福春指着船载屏幕介绍:“2024年4月‘江清岸洁’智能系统上线后,28个AI摄像头+无人机巡查,实现‘一江四河’漂情24小时识别,年均打捞漂浮物2万余吨,水域清洁指数提升27%。”截至2024年年底,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已连续8年保持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水土流失面积较2020年下降2.2%,降幅居西部第一。
在开州区汉丰湖,三峡工程形成的42.78平方公里消落带,曾是“夏陆冬水”的生态绝地。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规划发展科副科长张犀蹲在“水上森林”旁,拨弄着落羽杉的根系:“我们筛选了落羽杉、秋华柳等40余种耐水淹植物,建成520亩小微湿地、600亩基塘工程,现在这里成了243种鸟类的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年年都来。”依托良好生态,湖区开设摩托艇、桨板等20余项水上运动,举办国家级赛事22场,环湖夜间经济消费达85亿元。2025年上半年,汉丰湖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422万人次,同比增长48%,湿地年碳汇交易量更达1200万元。
截至2024年年底,重庆累计修复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7025公顷,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19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曾经的“生态伤疤”,如今成了重庆最亮眼的“风景名片”。
【立题】产业转型:绿意生金果
“这脐橙喝长江水长大,你尝一口,酸甜刚好,细嫩化渣!”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的果园里,村民方刚正举着手机直播,身后夔门的壮丽风光与枝头的青橙相映成趣。2018年,他从县城返乡时还很迷茫,一次随手拍下雨后橙园的视频走红网络,让他嗅到了商机。如今,他的直播间粉丝超3万,年销售额达580万元,还带动32名村民转型“新农人主播”,“以前在县城打工一年挣三四万元,现在在家卖脐橙,年收入能有十几万元,还能照顾家人”。
大坝村的转变,是奉节从“煤城”到“橙都”的缩影。2003年,奉节涉煤乡镇达17个,12万人生计靠“挖煤”,过度开采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占比68%,森林覆盖率跌破30%。“黑色经济”难以为继后,当地果断关闭217个煤矿,将目光投向长江岸线的坡地。
如今的大坝村,1.2万亩脐橙林绿色绸缎般从山上直铺到江边:智能诱虫灯、黄色粘虫板替代了农药,野豌豆、三叶草覆盖果园保水固氮,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的专家还在村里建起“科技小院”,引入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打造“一果一码”溯源体系。“刚开始听说要在果园里种草,村民都想不通,觉得草会跟果树抢肥料。”村党支部书记左明春笑着说,党员干部带头试种后,大家很快看到效果:种草的果园不仅水土不流失,土壤肥力还提升了,“现在每亩减少化肥使用50公斤,成本降近200元,优质果率从60%提升到85%”。
更让果农们自豪的,是奉节脐橙的“挂树保鲜”专利技术。“通过遮阳网覆盖保温、树干涂白防冻、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脐橙能在树上待到次年5月,等市场上鲜橙少了再卖,价格能提高40%。”永乐镇党委副书记高成国打趣道,“这相当于把果树变成了天然保鲜库!”2024年,大坝村脐橙总产值达1.8亿元,村民户均收入超12万元,村集体经济破300万元,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如今,奉节脐橙的“甜蜜事业”已辐射全县26个乡镇30万果农,2024年种植面积达38.3万亩,年产量50.7万吨,综合产值超65亿元,品牌价值更是高达381.7亿元,位列全国脐橙单县第一。更难得的是,38.3万亩脐橙林每年减少水土流失3000余吨,实现了“种果护江、护江兴果”的良性循环。
在涪陵,一颗青菜头也做成了百亿产业。作为“中国榨菜之乡”,涪陵榨菜腌制产生的高盐废水曾是环保难题。“以前生化处理成本高,还不稳定。”涪陵榨菜集团副总经理皮林指着车间里的“膜脱盐浓缩”设备介绍,企业投入5000万元引入新技术后,废水中的盐分能提炼成结晶盐回用于腌菜,浓缩液还能熬成榨菜酱油,“每年新增产值1亿元,榨菜含盐量也从12%降至3%,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2024年,涪陵区青菜头种植达73.8万亩,总产量190万吨,产业总产值破150亿元,带动60万农户增收。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依山就势大力发展奉节脐橙、涪陵榨菜、巫山脆李等生态特色农业,全市生态特色农业总规模达3800万亩,综合产值4500亿元。目前,已成功创建10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成8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9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出精品旅游线路200余条,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收入达1075亿元。
工业领域的“绿色转型”同样亮眼。重庆华峰化工常务副总经理谢毅站在生产车间里,指着一套银白色设备说:“我们攻关的低温催化分解技术,能让己二酸生产中产生的氧化亚氮分解率达99%,单套装置年减排氧化亚氮4.62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376万吨。”在重庆三峰御临环保发电厂,生产运行部副部长汤筠恒则给出一组硬核数据:“电厂日处理生活垃圾3000吨,年发电量6亿千瓦时,能满足246万城市居民一年用电,烟气排放指标低至欧盟标准的10%。”
截至2024年,重庆已建成17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6个国家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近三分之一;循环经济总产值破1500亿元,带动就业15.3万人;“十四五”以来,以年均2.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年均5.6%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降至0.31吨标准煤/万元,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重庆以绿色低碳倒逼产业升级,守住了绿水青山,也激活了发展动能。”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关潇评价。
【答题】民生普惠:红利暖民心
“以前守着矿山愁生计,现在靠着竹海当老板!”在梁平区百里竹海景区,村民陈琳娜的“矿山咖啡”里坐满了游客,墙上的照片记录着这里的变迁——曾经的矿渣堆,如今成了打卡点。2024年,她的咖啡店盈利超100万元,还带动12名村民就业,“这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那时矿山灰尘大,出门都要戴口罩,哪有人来旅游?”
生态变好,民生更甜。在重庆,“两山”理念的落地,最终都体现在农民的钱袋子和笑脸上。
奉节县青龙镇大窝社区,曾经因硫磺厂、煤矿污染,土地寸草不生。2016年关停矿山后,当地种下4000余亩柏树、落叶松,森林覆盖率达90%,溶洞、峡谷成了“宝贝”。如今,社区建成悬崖民宿、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00万元。村民文祥兵擦着农家乐的桌子说:“旺季每天收入超万元,比下矿安全还赚钱。”
在开州区,汉丰湖的生态红利惠及更多人。环湖步道旁的“壹元剧场”里,今夏常态化开展文艺演出,68岁的市民李大妈搬着小板凳坐在前排:“以前晚上只能在家看电视,现在吃完饭来湖边散散步,看看演出,安逸!”2024年,开州依托汉丰湖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周边1.2万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2.8万元。
人才返乡,为乡村振兴添了把“火”。奉节县推出“脐橙人才计划”,给予返乡创业者最高50万元贷款贴息;梁平区对民宿经营者开展免费培训,2024年培育乡村旅游带头人120名。截至2024年年底,重庆累计返乡创业人员超30万人,带动就业120万人,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成了最热门的领域。
机制创新,让“生态红利”分得更公平。在猎神村,村集体通过林地流转、民宿入股,2024年增收248万元,为村民分红60万元;在大坝村,“强村公司”统一收购、统一品牌销售脐橙,避免恶性竞争,“现在卖给公司,每斤比散户高0.3元,收入稳了,心里踏实。”果农余传国说。
重庆还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变现的新路径:奉节县试点“生态积分”,村民参与巡河、植树就能兑换米面油;开州区搭建“碳汇交易”平台,让汉丰湖的“绿色”能变现;武隆区推行“生态护林员”制度,1200余名护林员既守护青山,又能获得稳定收入。“让保护生态的人得到实惠,才能让绿水青山长久保持。”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启示】重庆实践:“两山论”落地的三重密码
从矿山复绿到产业兴绿,从生态护绿到民生享绿,重庆的实践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提供了宝贵经验。
密码一:系统思维,统筹“保护”与“发展”
重庆始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让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奉节关闭煤矿发展脐橙,既修复了水土流失,又打造了百亿产业;开州区治理消落带时,同步发展旅游、体育,让“水上森林”变成“经济森林”;梁平修复矿坑时,连带着培育民宿、咖啡等新业态。“我们把长江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同时挖掘生态经济价值,实现‘保护—发展—再保护’的良性循环。”重庆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说。
密码二:科技赋能,打通“转化”堵点
从奉节脐橙的“区块链溯源”“挂树保鲜”,到长江干流的“AI水质监测”,再到涪陵榨菜的“废水资源化”、华峰化工的“氧化亚氮分解”,科技成了“两山”转化的关键支撑。重庆已建成22套林下红外监测系统、10套智能卡口,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管网络;农业领域推广物联网、无人机,202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有效提升了生态产业的质与效。
密码三:民生导向,锚定“共享”目标
重庆的所有生态实践,最终都指向“农民受益”。猎神村的民宿让矿工家属变咖啡师,大坝村的脐橙让矿工变“新农人”,汉丰湖的旅游让村民家门口增收,铜锣山的公园让村民收入翻倍……“生态好不好,要看农民笑不笑。”重庆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的这句话,道出了“两山”理念落地的核心——只有让老百姓从生态保护中尝到甜头,绿水青山才能守得牢、用得好。
夕阳西下,奉节大坝村的“认养牌”泛着微光,游客扫码查看脐橙生长轨迹;梁平猎神村的梯塘旁,陈宗寿正给孩子们讲矿山变湿地的故事;开州汉丰湖的步道上,市民伴着鸟鸣散步,游船划过水面留下粼粼波光……这幅“有屏障、有红利、有动能”的绿色画卷,正是重庆践行“两山论”的生动写照——当矿山变成“矿咖”,当煤渣堆成梯塘,当脐橙树成为“天然保鲜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便在巴山渝水间一步步照进了现实。
作者:邓佳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