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近期,家住江蘇鹽城大豐區的吳阿姨收到了一份陌生快遞文件,裡面有一份“專項扶貧資金發放通知書”。這份通知書聲稱,吳阿姨可以領取高達300萬元的“數字鄉村扶貧資金”。然而,她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詐騙分子的圈套。
毫無防備的吳阿姨通過文件上的二維碼加入了一個群聊。在這個群裡,許多群友聲稱已經收到了扶貧款,還有三位熱情的“客服”人員為剛剛進群的她提供指導。因為不停地看到群裡的群友收到了扶貧款,吳阿姨徹底失去了辨別能力。對於“客服”人員的要求,她都一一照做。
當事人吳阿姨稱,客服要她的手機號、銀行卡號、身份證號,個人信息,他要核實身份把款項打給她。吳阿姨沒有多想,後來就把這些信息發給了詐騙分子。
警方表示,詐騙分子正是利用這些虛假的“群友”和“客服”,營造了一種真實可信的氛圍,讓吳阿姨逐漸放鬆了警惕。
先匯入再轉出 受害人取款引起銀行警覺
吳阿姨加入群聊被要走個人信息,這只是詐騙的開始。接下來,詐騙分子以“包裝流水”和“忠誠度測試”為由,先將一筆3萬元的資金匯到吳阿姨的賬戶裡,然後再引導吳阿姨將這筆錢從自己的銀行賬戶取出,匯入到詐騙分子指定的賬戶中。然而,在吳阿姨按照對方的指示到櫃檯取錢的過程中,引起了銀行工作人員的警覺,銀行果斷聯繫了公安機關。
接到報警後,當地警方迅速核實這筆錢的匯款線索,確認了這筆3萬元資金實際上是另一名電詐受害人李某的被騙資金。隨後,辦案民警便與受害人李某取得了聯繫,並跟她說明情況後,將3萬元全部原路退至李某賬戶。
辦案民警介紹,這起案件的核心不是直接騙吳阿姨的錢,而是往吳阿姨的賬戶打錢,所以受害人就覺得肯定沒有風險。其實詐騙分子的真實目的,恰恰就是讓吳阿姨幫忙轉走騙來的資金,本質上就是洗錢。而吳阿姨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他們的幫兇,成為了電信詐騙的工具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的有關規定,非法出借電話卡、銀行卡等給他人使用,將會被追究法律責任。而本案中吳阿姨出借銀行卡給他人的行為幸好被及時制止,並及時協助警方挽回了受害人的損失,警方對她不予處罰。
警方提示:國家福利政策有正規渠道和流程
詐騙分子無孔不入、套路重重,老百姓該如何防範?來看警方的提醒。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國家的各類福利政策均有正規的申請渠道和流程。這些政策不會通過非官方渠道通知和領取。因此,對於任何聲稱可以領取高額福利或獎勵的通知,都應保持冷靜,仔細核實真偽,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的信息。
警方提醒,在下載和使用金融類App時,同樣需要謹慎行事,務必選擇正規渠道,並仔細核對App的資質和相關信息。
民警提示,金融類App在手機應用市場的上架審核十分嚴格,需要提供相關資質證明。由於虛假App無法在正規應用市場上架,詐騙分子通常會通過發送網址鏈接或二維碼的方式誘騙受害者下載。這些虛假App往往隱藏著惡意軟件,能夠竊取用戶的公民個人信息。
此外,公民需要合法使用銀行卡、電話卡。這些卡片是個人財產和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切勿隨意出租、出借或出售給他人。一旦這些卡片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會成為他們實施詐騙的工具。同時,大家還應妥善保管好自己的個人信息和賬戶密碼,避免在不安全的環境下使用或洩露給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