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在距離宜賓市筠連縣金坪村滑坡核心救援現場不足500米的小山坡上,有一個被當地群眾和救援人員稱作“團結廚房”的地方,這個臨時廚房每天為上千人提供熱飯熱菜,成為受災群眾和搶險救援人員的溫暖港灣。
清晨,“團結廚房”的廚師章英智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今天早晨,他們準備的是雞蛋麵和炒白菜。隨著搶險救援工作的全面展開,各方救援力量匯聚在金坪村,但這裡位置偏遠、道路狹窄,保障能力非常有限,在當時迅速開設一個熱食供應點,成為當務之急。 2月9日0時,滑坡災害發生後的第12小時,這個廚房正式開始運轉。村民們有力的出力,有食材的出食材。凌晨4時,救援人員就吃上了第一頓熱乎乎的飯菜。當時,廚師和工作人員加起來一共有16人,全部都是附近的村民。
筠連縣大雪山鎮村民表示,9日中午就煮了800斤大米,這裡只有6個爐子,這麼多人的飯煮不出來,老百姓在家裡面自己煮好飯弄過來,菜燒好弄過來。現在,當地政府積極介入,多方籌措物資,廚房的運轉也更加順暢。
“團結廚房”的大廚有6名,其中有個小伙子叫劉中義,是一名退役軍人。在部隊時,他幹過幾年的炊事員,災害發生後,他第一時間到達這裡。
劉中義說:“哪裡需要我們就到哪裡去,這踐行一個黨員的責任,也是義務。”
“團結廚房”每一餐平均要炒25鍋菜,全天24小時運轉。在這個廚房,不論是誰,不論在什麼時間,只要渴了餓了,都能吃上一口熱乎乎的飯菜。
志願者說:“救援人員累了的時候有水喝,有飯吃,不能讓他們又累又餓又冷,那麼辛苦沒有飯吃,我心裡面受不了。”
你護人民安危,我守飢寒冷暖。方寸之地燃起的炊煙見證著災區生生不息、眾志成城的力量。每天有近百名群眾自發來到這裡幫廚,小小的“團結廚房”日均服務受災群眾、志願者和救援人員3000餘人(次)。
武警四川總隊宜賓支隊鄭靖:“幹完活回去還能喝到一碗薑湯,我就感覺喝了身上都有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