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小凡 部分圖片由主辦方提供)香港是一座海濱城市,百年間,海岸的高樓拔地而起,海上的船隻來去匆匆,海邊人的生活面貌不斷變化……而大海就像一個忠實的見證者,日復一日地守護着這座城市。香港海事博物館現正舉辦「歲月遊蹤」香港海事攝影展覽,展出3名外籍攝影師海達·莫里森(Hedda Morrison)、布萊恩·布雷克(Brian Brake)、艾思滔(Edward Stokes)在上世紀四十至七十年代於香港拍攝的照片。這些照片記錄了當年香港海港、港口、貨運和海事活動的實況以及水上人家的生活面貌。展覽由其中一名攝影師艾思滔策劃,展期至2025年3月。
是次展覽共有40幅鑲框照片,展示香港戰後至 1970 年代末的發展。展覽內的每幀照片均闡述了一個獨特的海港故事,揭示香港如何從戰後發展成為今天的國際大都會。香港海事博物館副館長(策展及教育)麥杰睿表示,展覽以海事為主題,不止展示自然風光,還以「海港、船、人」為對象,且最主要突出「紀實」二字,讓觀眾看到三十年間香港海事與社會生活的轉變。
海達·莫里森於1946至1947年在港居住六個月,透過其作品可看到經歷戰爭創傷後處於恢復期的香港。在一張從灣仔俯瞰維多利亞港的照片中,可見滿目瘡痍。當時物資匱乏,大部分人的生活都非常艱難,許多人飽受飢餓之苦。
布萊恩·布雷克作為記者,在1960至1970年代中期來港拍攝。這段時期的社會,包括港口設施均有顯著發展,市民的生活也得到改善。在一幅海港作品中,可看到怡和大廈,環境與今日的維港相似。以菲林拍攝出藍天白雲需要一定的技巧,可見布萊恩·布雷克的攝影技術之高超。
艾思滔成長於香港,展覽中的照片於1970年代拍攝,正是香港轉型為現代大都市的關鍵時刻。一張照片中記錄了兩名男孩的身影,他們看來營養良好,想必已上學接受教育,這是1946年代水上人子女不敢奢望的生活。
黑白到彩色亦反映生活變化
「從一張25年前的黑白照片中,可以看到戰爭後的淒涼景象:一艘破舊的船隻、在貧窮中掙扎的人們。而在那大約15年後的彩色照片,則記錄下了港口的繁華與變遷。」艾思滔充滿感情地介紹道。
展覽展示了香港從製造業中心向現代化城市的轉變過程。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照片,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香港在短短幾十年內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體現在建築和基礎設施上,還體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上。
最後,艾思滔表示,此次展覽不僅是關於攝影師和他們的作品,更是關於香港的歷史、文化和變遷。他希望人們能夠通過這些照片,更加深入地了解香港的過去和現在,並對未來充滿期待。
展場還設有一塊電子屏幕,對比了約20對維多利亞港今昔的船舶活動及周圍環境。黑白照片是海達·莫里森於1946至1947年間拍攝的作品,彩色照片則是數年前由羅根·科爾斯(Rogan Coles)拍攝。從黑白到彩色,改變的不止是影像的載體,更是人們的生活面貌。
「維港是香港最有趣的地方」
被問到最喜愛的香港海邊是哪,艾思滔說:「我認為維多利亞港非常美麗,因為它四面環山,是世界上少見的。香港海港通常是平坦的,俯瞰港口:水、城、山、天,這是香港非常獨特的一面。維多利亞港是香港最有趣的地方,當然香港也有非常美麗的自然海岸線,比如港島南部,還有很多我拍過的地方。」
他更強調了港口對香港的意義:「貿易就是金錢,金錢意味着人口,人口意味着城市的發展。港口一直在變化,但它仍然是香港的中心點。如果拿掉港口,香港就會不一樣了。」
「歲月遊蹤」香港海事攝影展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3月31日
地點:香港島中西區中環8號碼頭
香港海事博物館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