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方式。5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调解、信访、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动社会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化解、有序化解。

这场调解,起因要追溯到2025年的8月25日。当时,鱼塘承包人童大爷雇佣同村的张大爷为鱼塘消毒,没想到一次对接上的失误,让悲剧突然发生。

一方坚持索赔,另一方又无力承担,原本和睦的邻里瞬间反目,矛盾在几天内持续升级。嬉子湖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得知情况后,迅速启动了调解程序。

在调解现场,调解员先让两位老人畅所欲言,在理清事件脉络之后,再结合《民法典》中侵权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帮双方分析责任归属,然后又以桐城人耳熟能详的“六尺巷”典故,帮助双方解开心结。

桐城市司法局嬉子湖司法所所长唐倩表示,他们运用“六尺巷工作法”,按照“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规程,对双方进行多轮调解。

一次次的沟通疏导,一句句的情理劝说,让原本剑拔弩张的两位老人逐渐冷静下来。最终,双方在“各让一步”的共识下达成协议:张大爷赔偿童大爷3万元。

从反目成仇到握手言和,“六尺巷工作法”化解纠纷的同时,更守护了邻里间的和谐温情。如今,分布在桐城市的300多处“六尺巷调解室”,不仅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也推动了多个民生难题的解决。

安徽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罗建华表示,在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调解是一种高效、灵活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经验”。司法行政机关积极运用这一方式,解决邻里之间、婚姻家庭、损害赔偿、征地拆迁等常见领域的多发矛盾纠纷。同时,主动探索运用化解医疗、交通、金融、欠薪、新就业形态等重点领域矛盾纠纷。

5年来,全国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7900多万件,调解成功率95%以上。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全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各部门依法履职,努力让群众化解纠纷“只进一扇门”,“一站式”化解矛盾纠纷。全国99.9%的县级行政单位建成并运行综治中心,实现了解决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成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公益诉讼深度融入社会治理
公共利益保护关乎你我。从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督促整治生活污水直排到治理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乱象,十多年来,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从无到有,从探索拓展到发展完善,有效破解了“公共利益谁来主张 如何有效保护”的难题。

2025年10月28日至11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家住陕西西安的视力障碍人员张卫平听到这个消息激动不已。张卫平是一名公益志愿者,2024年初他在直播间网友们互动时发现,一些公共服务类App的设置对视障人员不太友好。

西安视障人士张卫平介绍,他算是使用手机、电脑比较熟练的,也还有很多使用上的障碍和痛点,比如像社保、医保这些App,滑块验证、拼图验证,它有很多焦点只读的是按钮和标签,他们无法获取上面的信息,很茫然。对于很多操作能力不够的朋友,他甚至就放弃了。张卫平将他在网上收集的意见反馈给了陕西省残联。

陕西省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主任邓昱表示,这些年,无障碍环境里,无障碍设施这块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又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在信息交流方面,如何满足残疾人朋友的需求,他们有权利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陕西省残联将线索移送给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调查后认为,陕西社会保险、陕西医保等部分公共服务App,存在着无法通过读屏软件进行登录验证等信息障碍,损害了陕西省14万视障人员合法权益。据此,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启动了全国首例公共服务类App无障碍改造行政公益诉讼。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高洁表示,很多人有疑问,这个事跟检察院有什么关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新增了检察公益诉讼这个职能,App无障碍改造这件事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大众的公共利益,特别是残障朋友切身困难和体验。检察机关可以代表国家进行法律监督,来纠正和促进这些问题的整改。

经过磋商,陕西省社会保障局、陕西省医疗保障局和陕西省通信管理局,根据检察机关的建议,对陕西社会保险App12个页面、陕西医保App7个页面中的登录、信息查询、认证等多项功能进行了优化升级。

同时,陕西省通信管理局专门开发了“陕西数字无障碍监测平台”,重点监测包括交通、金融等涉及民生9大领域78个重点互联网应用,对其信息无障碍改造进度进行常态化监控和督促整改。

以公益诉讼为抓手,推动“个案整改”升级为“制度完善”,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不仅守护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微幸福”,更让法治精神融入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持久动力。

自公益诉讼制度试点以来,截至2025年9月底,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20多万件,包括行政公益诉讼110万多件、民事公益诉讼12万多件。办案领域涵盖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反电信网络诈骗等14个领域。依法管网治网 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有序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更关乎亿万网民的切身利益。5年来,我国将依法治网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走出了中国特色依法治网之路。

近日,两名网红账号接连被封禁,引发社会关注。11月6日,微博官方账号发文称,用户“郭美May努力努力”持续炒作炫富拜金等行为,多次高调宣扬不良价值观,并以此作为流量变现手段,因违反法律法规和社区公约的有关规定,受到关闭账号的处置。

11月7日,一位名叫“劳枝数到三”的主播,因为在直播中多次模仿2023年被执行死刑的罪犯劳荣枝在法庭上的辩解发言,引发网友反感。抖音以涉事账号不当蹭热模仿犯罪人员,宣扬暴力犯罪,严重违反《抖音社区自律公约》为由,将其无限期封禁。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刘艳红介绍,近5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加大网络违法犯罪惩治力度,从中央网信办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到公安机关组织开展的“净网”“护网”专项工作,再到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审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网络暴力、“网络水军”等各类涉网案件,这些都有力维护了网络空间正常秩序。

与此同时,我国大力推进网络法律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修改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重要网络领域法律法规。目前,共有相关立法150多部,形成比较健全的网络法律体系。

刘艳红表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不断加强法治工作,持续深化法治中国建设,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生活,让法治规则成为全民共识,才能让全社会更加安定有序、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