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题: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如何确定?指引来了
新华社记者张晓洁
技能人才最低工资的主要参考因素有哪些?可采取什么方法确定最低工资?记者11月14日获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分类参考指引》,为区域、行业、企业分类合理确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提供参考和指导。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劳动关系司负责人介绍,指引遵循凸显技能要素价值、合理反映技能差别、统筹工资分配关系、保障劳动者民主权利的原则,引导区域、行业、企业科学评价技能要素贡献,在法定最低工资标准之上分岗位类别和技能水平等级合理确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促进形成职工增技、企业增效、技能增收的良性循环。
横向按岗位分类,区域、行业、企业可结合技能人才所从事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任务以及岗位所需技能的复杂度、稀缺性、人力资本积累,将岗位按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程度进行分类,一般可分成基础类、重要类、关键类和核心类。区域、行业、企业可参考指引对岗位分类的方法,结合自身实际,对技能人才从事的岗位进行科学分类,确定岗位类别的数量、称谓,明确不同岗位类别的划分标准、包含的具体岗位或职业(工种)、技能人才任职资格要求等。
纵向按技能水平分级,区域、行业、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国家职业标准有关要求,明确每一岗位类别的岗位或职业(工种)包含的职业技能等级,并确定符合不同岗位类别要求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最低级别。
根据指引,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可采取月最低工资或月最低技能津贴等方式。
“采取确定技能人才月最低工资方式的,区域、行业、企业首先确定某一岗位类别内职业技能等级最低级别的技能人才月最低工资。基础类、重要类、关键类、核心类岗位的月最低工资,一般分别按不低于本地法定月最低工资标准105%、120%、150%、200%确定。”上述负责人说,然后在不同岗位类别技能人才月最低工资基础上,按技能等级逐级上浮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额的方式确定同岗位类别内其他职业技能等级技能人才最低工资。
采取确定月最低技能津贴形式的,可按照岗位类别逐类增加的原则确定不同岗位类别的技能人才月最低技能津贴发放标准,同一岗位类别内根据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等级逐级增加。
如何理解区域、行业、企业确定的技能人才最低工资与各地发布的最低工资标准之间的关系?
据介绍,目前,我国实行的最低工资制度是由各省份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本省份内不同行政区域的最低工资标准。指引引导区域、行业、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考指引提供的方法,通过集体协商或履行民主管理程序等方式,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之上,分类分级合理确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其中企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应不低于所在区域或行业确定的技能人才最低工资。
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帮助有需要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街道乡镇、行业、企业准确理解把握指引的理念和方法,结合自身情况运用好指引,合理确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结合本地实际,分行业进一步细化确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的方法,并及时发布重点区域和行业、紧缺急需职业(工种)不同技能等级的工资价位信息,为区域、行业、企业协商确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