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11月8日主辦「AI 賦能教育—智慧共學計劃」人工智能教育論壇暨學習成果展示分享會。活動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工智能教育論壇」,以「AI 賦能教育的實踐與應用」為主題,邀3位內地學者分享學術界的見解;第二部分是「學習成果展示分享會」,邀3位香港中小學教師分享 AI 如何應用於教學。同場亦有多間中小學展示運用 AI 的學習成果,促進交流與共學。
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理事郭永強校長致歡迎辭表示,AI 成為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新興技術,改變部分行業的工作形式,亦可遇見未來不少行業將會引入 AI。AI 如何與教育結合,如何賦能教育,將會是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郭校長指出,是日活動既有學者的理論分享、教師的實踐教案,以及學生應用 AI 的作品,集合學界、學校師生的成果分享,是一個難得平台讓各方互相交流學習,促進 AI 賦能教育。
在「人工智能教育論壇」,中國科學院武向平院士講解「人工智能時代青少年科學教育的現狀與思考」,中國科學院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盧漢清教授講述「大數據時代的人工智能」,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學院戴海敏副教授闡述「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與學的生態:實證研究啟示」。在「學習成果展示分享會」校本實踐案例分享,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資訊科技統籌主任暨創新科技科科主任曾詠珊博士,分享了「推廣人工智能素養研究——以一所高小創新科技室運用 Alphai-培育人工智能為例」。香港教師會李興貴中學 STEM 教育主任、綜合科學科科主任黃廷峰主任講解了「從靈感到創作——AI 微電影」。世界龍岡學校劉皇發中學資訊科技主任曹立翔主任講述了「從教到學,如何利用 AI 促進自主學習」。
同場亦有多間中小學展示師生應用 AI 技術的創新作品。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展示學生如何用 Huskeylens AI 相機辨識水果優劣,並設計自動化流程,將不同品質的水果放進分類箱子。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分享視覺化人工智能課程如何讓小學生趣味性地了解人工智能的原理。樂善堂梁銶琚學校(分校)展示學生如何用 AI 系統 Huskeylens辨識場景動物。羅定邦中學分享了用 Python 撰寫電腦程式,連接 Deepseek 的 API,生成選擇題和短答題,協助學生學習。樂善堂余近卿中學展示了「AI 龍舟划槳姿勢」作品,融合人工智能技術,培研學生以數據分析和動作識別提升運動表現。世界龍岡學校劉皇發中學透過 AI 技術,將參加者的中文名字生成七言絕句,同場還有學生即席揮毫。香港教師會李興貴中學展示運用 AI 微電影創作,激發學生創造力與跨學科整合能力。培僑中學展示運用 AI 技術製作的三維打印作品。
是日活動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一般支援計劃」資助,旨在透過「人工智能教育論壇」和「學習成果展示分享會」推動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與發展。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成立於 2018 年,旨在推動 STEM 教育發展,培養中小學生科學素養,為香港未來發展成國際科創中心培育人才。聯盟定期舉辦科普講座和科創比賽,進行政策研究獻言建策,以及聯繫中小學校師生,廣動香港 STEM 教育發展。
責任編輯: 木羽
0 已點過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