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姬文風)香港教育大學自去年7月起與香港紅十字會成為合作夥伴,推出「心理急救」先導培訓計劃。課程教授學生、教職員及校友基礎心理急救知識與心理支援技能,協助他們在壓力及緊急情況下應對挑戰,並適時為身邊人伸出援手。計劃至今已有約2,400位學生、教職員及校友完成培訓,香港紅十字會將積極計劃把課程推廣至其他教育單位及大學,進一步提升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關注。
心理急救是一種獲得國際廣泛認可,並有研究實證支持的心理介入方法。其核心目標在於有效減輕危急事件後當事人初期的不適感,並提升個體對事件的適應與應對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急救並非心理治療。它強調以人性化的方式,透過細心聆聽、表達關懷、建立信任連結,並提供實際協助,來穩定當事人情緒及增強其安全感。
計劃於2024年7月啟動,分為1小時及3.5小時的線上培訓課程,以及6小時的面授培訓課程。課程內容涵蓋心理急救的基本概念及「3L」心理急救原則,包括觀察(Look)、聆聽(Listen)及連結 (Link)。這些行動原則關於了解資訊及洞察需要、聆聽及接納受助人感受,以及連結社會支援,讓學員以深入淺出、層層遞進的形式學習心理急救技巧。
其中,3.5小時的課程專注於支援青少年應對壓力、焦慮,以及辨識抑鬱症及基本自殺危機處理的方法,緊貼社會需要。6小時的面授課程則着重實務應用技巧,透過角色扮演模擬心理急救場景,幫助參加者將理論轉化為行動,並逐步提升支援他人的能力,實現「助人自助」的目標。
一位完成了6小時培訓的教職員陳小姐分享指,課程結束不久,她的一位朋友因親人發生意外入院。陳小姐接到消息後,在醫院面對情緒激動的朋友時,運用了「3L行動原則」——觀察朋友的情緒反應、專注聆聽並接納對方感受,以及提供所需的醫療資訊,最終成功幫助朋友平復情緒,並為朋友提供情緒支援。對於能運用所學幫助友人渡過情緒困境,陳小姐感到非常欣慰。
另有學生指課程非常實用:「能幫助我辨識創傷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反應和影響,並教導我在關鍵時刻可以採取哪些心理急救行動。」亦有學生認為,課程讓他具備技能,識別他人的痛苦徵兆,並自信地給予適當的支援。
教大助理副校長(研究)谷明月表示,大學生正處於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需要應對學業、人際關係、未來規劃,甚至一些突發事件或危機等多重壓力,「因此掌握心理急救知識和技能,有助於他們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並在需要時提供幫助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