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在三晉大地灼熱的黃土上,三十位來自香港的實習生踏上了一場奇妙的征途。素來跟內地交集不多的我踏出了舒適圈,勇闖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令我大開眼界,獲益良多。
一個月來,我們跑遍南北。地上文物看山西,古人贈予山西的遺產多不勝數。我們細看雲岡石窟中精雕細琢的佛像、應縣木塔穩如泰山的榫卯,還有晉祠裡光鮮無鏽的彩塑,全都巧奪天工,屹立千年不倒,令人讚嘆不已。
我在雁門雄關前凝視壯闊的山巒,感受呼嘯的冷風,臆想守土將士金戈鐵馬的征程;在鸛雀樓上遠眺挺拔的華山和靜淌的黃河,想像騷人墨客吟詩作對的場景,彷彿參與到一章章在三晉表裡山河中上演的傳奇故事,不禁心馳神往。
但最忘不了的,是平遙古城物質與精神兼備的遺產。矗立的城牆包裹着鱗次櫛比的街巷。這裡不僅有完整的明清縣衙,還曾是中國的金融中心、晉商的根據地,一家家票號和應運而生的鏢局訴說著它們曾經的輝煌。匯通天下的晉商日理萬機,且四海一家,胸懷家國,急公好義,勇敢尚武,這樣永垂不朽的商人精神在《 又見平遙》一幕幕動人的場景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今天的香港貴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成就遠超晉商。可是物質易修復,精神難保存。當退下歷史洪流,我們會留下什麼值得稱頌的精神?又如何將精神和故事留給後人,讓他們向世人訴說?值得我們深思。
周末的參觀交流結束,我開始在律所實習。中港兩地法系並不相同,作為律所第一位普通法背景的實習生,我曾擔心難以適應。這時導師告訴我,法理是相通的,使我大受鼓舞。我一邊自學兩地法律的差異,一邊向其他律師請教實務知識,完成了法律文書起草、法律問題報告和訴訟策略準備等工作,旁聽了三場庭審,對內地法律程序了解增加,累積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跟非法學背景的實習組員討論時,我仔細聆聽了他們的觀點並轉化成法律分析,從中領悟了跨學科合作的多元性。分析時我還利用香港所學的法律知識為案件工作提供不同思維角度,與一眾律師感受法系的碰撞。一系列的工作讓我知道了在日漸交融的跨地市場中,保持思想靈活開放、虛心學習並融會貫通的重要性,同時注意習慣差異避免誤解。
在數次旁聽中,我方律師不乏與客戶、對造協商,乃至與單位人員衝突的情況,我亦多次被質問。種種經歷,令我明白了要成為稱職的律師,不但要有扎實的知識和敏銳的思維,更要有相應的軟實力,圓滑又堅定地與人打交道,並認知到自身的不足。最後,我認為山西人掌握工作和生活平衡,認真工作同時不使生活節奏過急,令人煥然一新的午後小憩尤其值得效法。
這趟山西之旅,讓我驚嘆於古人的鬼斧神工和傳奇精神,還增加了對內地法律實務的認識,加強了工作技能,當真不枉此行。無怪乎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親眼所見的古蹟、親耳所聞的知識、用心感受到的精神,絕非筆墨可以形容。唯願兩地青年繼續砥礪前行,踴躍交流彼此文化,增進認識,並將所學應用到實習工作,在未來攜手共進。
「晉港青年匯·山西機遇行」2025山西實習學員、香港城市大學二年級鄧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