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一场“花的盛宴”正在神州大地次第展开。江苏、浙江、贵州等10余个省份的20余个菊花主题休闲旅游基地陆续开放——露天花海特色体验吸引游客争相打卡,新奇特的菊花品种汇聚成一座座菊花博览馆,菊花口红、面膜、洗护等菊花系列国潮衍生品成为市场新宠,菊花茶、菊花水饺、全菊花宴,带火了周边的农家乐……南京农业大学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团队的科技“魔法棒”,让菊花不仅成为装点生活的“美丽使者”,更是带动产业的“致富密码”。
2025年国庆假期,贵州麻江药谷江村花海前人流如织。
“寻菊长征”筑牢菊花“中国芯”
菊花原产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也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菊花产业却面临发展瓶颈——切花菊、园林小菊等商业品种95%以上依赖进口,且品种单一、抗性差,野生和近缘种质资源分布零散、家底不清、性状不明,优异资源挖掘滞后,导致自主品种选育严重迟缓。
“要培育优质抗逆、适应产业需求的自主品种。”1994年,南京农业大学大学校长、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团队负责人陈发棣正式开启菊花遗传育种研究。为对野生菊花资源进行系统收集、整理、保存与评价,他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跨越三十余载、行程数十万公里的“寻菊长征”。
从云贵高原到青藏冰川,从东海之滨到西北荒漠,团队成员们背着标本夹踏上了漫漫征途。在海拔5108米的西藏米拉山口,他们顶着高原反应匍匐岩缝,发现了抗寒性极强的野生亚菊属植物;攀上湖北神农架的崖壁,他们采集到香气独特且功效成分丰富的珍贵野生菊属资源;翻越八百里太行山,在刀削斧劈的绝壁上,队员们搜集齐了不同居群的耐旱耐寒、药用成分高的太行菊宝贵资源……
如今,这些用脚步丈量大地的成果,已汇聚成为全球保存种质资源数量最多与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菊花种质资源库——“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在这里保存着5300余份资源,包括18个属37个种的野生资源316份,传统菊、园林小菊、切花菊、功能性菊花等品种3000余个,为菊花新品种培育和全产业链的创新提供了战略储备,成为筑牢菊花“中国芯”的坚定底气。
在这些珍贵资源基础上,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团队持续选育出不同花期的切花菊、园林小菊、茶用菊等系列新品种400余个。新优品种的育成让“中国花”用上“中国种”,截至2025年,育成的切花菊、园林小菊品种已分别占商业化品种的30%和60%,辐射70%产区,打破了国外品种垄断,为推动我国菊花品种更新和种源自主可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发棣教授在南京湖熟菊花育种基地指导学生进行菊花杂交育种。
以“南农小金星”为例,这个2015年育成的切花菊新品种,推出不久就成为了龙头切花企业的主推品种之一。2023年数据显示,“南农小金星”单品年销售量达数百万支,广泛应用于婚庆、节日装饰及日常鲜切花市场。
“以前国内鲜切花市场几乎被进口品种垄断,现在以‘南农小金星’等为代表的国产品种,已反向输出至日本、韩国等菊花生产大国,实现中国菊花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团队成员陈素梅教授说。
全链创新催开产业“繁花”
实验室育成的品种,如何实现“颜值”变“产值”?陈发棣带领团队建立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品种推广”的全链条创新机制,给出了答案。
近年来,团队建立起完善的国产商业化育种体系。每年,团队都会精心配置约200个杂交组合,结合现代生物技术进行育种。过关斩将、层层严选的各类优选后代,还需要经过品种比较、中试基地测试以及企业全产业链验证,最终的“佼佼者”方能进入市场。
“市场、产业需求在哪里,我们的研究就要做到哪里。”陈发棣与团队成员交流时经常强调。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迫切需求,在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技术的重点突破下,团队针对抗性强、花期长、花色新、花型奇特等方向,定向创制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收获了产业端和消费端的一致认可。无论是鲜花基地还是规模化的生产企业、花卉拍卖中心,“南农”标签的鲜切花都是市场上的“香饽饽”。
“我们受欢迎的切花菊品种,比如‘南农衡春’‘南农小金星’‘南农丹心’‘南农红蕊’‘南农斐斐’等,都是结合市场需求育成,很多单品年销量已达数百万支。”据团队王海滨教授介绍,结合设施切花菊水肥一体化等领先技术,南农菊花已在20多个省市落地生根。
面向产业“有的放矢”的研发之外,南京农业大学联合龙头企业共建“育繁推”示范基地,实现从实验室到货架的“加速跑”。团队成员管志勇教授告诉记者,学校与开远天华园艺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云南陈发棣专家工作站”“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云南开远切花菊科技小院”等科研平台,建设了以新品种培育与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的菊创园,配备了60余亩研发专用试验棚。通过远缘杂交、生物技术育种等手段,携手企业5年来完成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研发30余个。
陈发棣教授在南京八卦洲指导农户生产技术。
为进一步加快新品种的培育与转化应用,团队先后与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昆明缤纷园艺、浙江海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鹤乡菊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国内知名花卉企业的销售数据显示,南农系列种苗的产量已与国际知名品种并驾齐驱。缤纷园艺2025年切花菊推广名录中,“南农丹心”“南农烟霞”等四大新品种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截至目前,南农已有七个品种跻身其中,其中“南农丹心”仅用不到一年时间销量便逼近切花小菊前十,与长销四年的“南农小金星”“南农粉莺”共同成为花农的“新宠”。
从初代“三剑客”——“南农小金星”“南农粉莺”“南农衡春”,到后来的菊花新秀——“南农丹心”“秦淮紫衣”“南农烟霞”,这些花型花色各异的菊花,或清雅,或灵动,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圈粉”。在小红书、豆瓣等平台上,花友们对南农菊花的喜爱溢于言表,纷纷晒出“美到自己”的品种,不断成为社交热点。
经过市场验证,花型、花色多样、观赏期“遥遥领先”的南农系列菊花,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欢迎,正带着悠悠菊韵走进千家万户,装点百姓的美好生活。
一朵菊花激活“共富密码”
在南京农业大学对口帮扶的贵州麻江县,卡乌村党支部书记罗德章的账本里,记录着“一朵菊花改变命运”的故事。
2016年,陈发棣带领团队在卡乌村种下第一株试验菊苗,如今,这里已建成包含350个品种的千亩菊园,配套深加工生产线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直接或间接帮助2000余名群众实现就业,十年来综合旅游收入超2亿元。
菊韵悠长,晕染出东西部地区的共富画卷。而这样的“菊香富民”故事,正在全国续写。
在湖北麻城,团队为濒临灭绝的福白菊建立“种源银行”,通过原产地保护、菊苗脱毒、品种提纯复壮、高产栽培技术配套等,亩均增产 50%、户均增收 3000元以上,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助力当地成为“中国保健菊花之乡”,打造了花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
在青海湟中,抗性强、产量高、花型饱满、香味浓郁的“南农金菊”,让海拔3000米的高原首次实现菊花规模化种植。万亩“南农金菊”打造“高原菊海”旅游IP,花期早的特性更能抢占茶用菊市场先机,带动花农每亩增收7000-8000元。
南京农业大学湖南临湘菊花基地。
在云南开远,校地携手开展花卉产业瓶颈攻关,助力当地实现“煤城”到“花城”的产业升级与美丽蜕变……合作企业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菊花种苗年出口量超过3亿支,稳居日本市场进口总量的45%以上,同时占据全国出口总量的90%以上。
从南京农业大学走向全国20多个省市,一朵菊花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更让中国菊香飘向全球。贵州麻江“金菊花造就金银谷”、湖北麻城“聚焦花经济 做好花文章”项目连续入选第三届、第四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菊花产业链,仍在不断延伸。团队以科技为笔,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市场动能:研制的菊花口红、护手霜等美妆洗护用品热销全国,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国潮优品。在江苏、浙江、贵州等10余个省份建成20余个菊花主题休闲旅游基地,多个基地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均游客超300万人次,推动了三产融合和农民增收致富。
从田间种植到花市展销,从科研数据到货架商品,在南农科研团队的助推下,菊花产业实现了“泥土地里的芬芳气”与“实验室里的黑科技”的有机融合,带动一方经济蓬勃发展。
陈发棣表示,“一直以来,我们聚焦花卉的全产业链,从种业端、种植端、市场端不断深耕细作,让这一‘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下一阶段,我们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瞄准全球花卉科学前沿和产业关键问题持续开展协作攻关,为实现我国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陈发棣带领着科研团队,正用一朵菊花的力量证明:农业科技的星辰大海,不仅在实验室的数据里,更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在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跨越三十载的“菊韵新篇”,正在书写农业科技赋能产业的“芬芳答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