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东极,晨曦微露,站在抚远市东极阁远眺,祖国第一缕阳光穿透晨雾,洒向黑龙江,粼粼波光如一面面红旗,映在奔流不息的江水中。
黑龙江2981多公里的边境线,将18个边境县(市、区)1300多个边境村串成一串明珠,闪耀在祖国北疆大地上。从东极抚远到北极漠河,广大边境地区基层党组织以“最北最冷最忠诚,最偏最远最放心”的政治担当,扎根边疆一线,书写着党旗红、百姓富、边疆安的龙江答卷。
党旗所指,心之所向——筑牢对党忠诚之心
走进大兴安岭北极边境派出所洛古河村“最北夫妻警务室”,一面鲜红的国旗在院内迎风飘扬。这里地处中俄边境、黑龙江源头。
2020年7月,史先强带着怀孕的妻子沈欣接过了“最北夫妻警务室”的接力棒,成为“洛古河夫妻警务室”的第二任“戍边夫妻”。这儿既是坐落在边境线上的警务室,也是大兴安岭地区“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政治忠诚教育现场教学点之一,戍边为民精神在这里不断被赓续传承。
洛古河村每年无霜期仅有80多天,其余时间大多是冰封期。2000多个日夜,史先强顶过零下四十度的寒风,也熬过盛夏密集的蚊虫,警服上的霜痕与汗渍,是岁月刻下的戍边印记。
“边境不能没有人守!”“你想去,我就支持。”夫妻俩简单的对话里,饱含着守边人对党的忠诚,闪耀着护好边疆的担当。
“最北夫妻警务室”的故事被改编成话剧《北疆星火》,在全省巡演32场,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初心教育的生动教材,激励众多有志青年投身祖国边疆建设。
在大兴安岭地区,“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政治忠诚教育已持续开展3年多,守边戍边、驻边护边、稳边兴边的信念和使命,已融入当地党员干部群众的血液,转化为更加坚定的行动自觉。
党员教育需要向“书本学”,更需要“实地悟”。白山黑水间,一处处边境红色教育基地静静矗立,一条条党性研学路线蜿蜒延伸,承载着共产党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赤子之心,也让边境地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重温历史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在绥芬河,有个著名的“三号洞”,很多游客到这里打卡留念。不远处的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三号洞执勤点是中俄列车出境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俄罗斯列车入境我国的第一道关口,绥芬河市党性教育基地“界碑党课”现场教学点便设在这里。
发光的铁轨延伸向远方,枕木在路基上静静承托,见证着绥芬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杨海军初心不改的坚守。
国门在此守护。零下三十度的风雪中,他裹紧大衣逐页核对查验台账、细致检查列车车厢连接处;面对不法分子的威胁利诱,他严词拒绝、立场坚定,以刚正不阿的姿态筑牢国门安全防线。二十余载,杨海军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坚守诠释担当,践行着“兴边富民、稳边固防”的重要使命。
“守好国门就是守护心中的中国。”杨海军朴素坚定的话语,道出了一名边防民警对祖国的赤诚担当。
建强组织,兴村富民——夯实为民服务之基
国庆期间,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一片忙碌。村西头,老董家牛肉馆里,铁锅炖牛肉的香味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进店品尝。老板董连营满脸汗水下是遮不住的喜悦。
“这得感谢小徐书记。”董连营口中的小徐书记叫徐聪,2022年通过“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公开招聘成为一名到村任职大学生,次年9月被正式任命为小南河村党支部副书记。
小南河村旅游基础好,但是餐饮接待能力弱。经过调研,徐聪找到了症结:村里的“农家乐”不多,而且已有的“农家乐”菜品单一,缺少特色。在她的推动下,2025年元旦前,老董家牛肉馆、陈小四羊汤、华姐杀猪菜等7家各具特色的“农家乐”相继开张。
徐聪还推动村里建立了“农家乐”共享发展机制,团餐采取“轮流坐庄、统一定价、品质相同”的运营模式,彻底打破了以往“农家乐”各自为战的局面。这一创新做法,直接带动7家“农家乐”月均营业额激增120%,节假日翻台率高达300%。
她还牵头参与开发“南河节礼”农创礼盒,精选笨鸡蛋、酱牛肉等10余种特色农产品,通过“线上宣传+社群团购”的组合营销模式,实现年销售额超50万元,参与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
为破解部分边境乡村人口流失严重、缺少年轻力量的问题,黑龙江连续5年实施“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统筹乡镇(街道)事业单位编制资源,面向大学生“张榜求才”“带编引才”,招聘1710名大学生到边境乡村任职,实现每个村至少有1至2名大学生。
同时,黑龙江持续开展“组团式援边行动”,对接边境地区需求,精准选派专业干部及医疗教育卫生领域专业人才,助推当地教育、医疗、产业等发展,推动多方资源力量向边境一线倾斜,引导优秀干部人才投身祖国北疆干事创业、建功立业。
加强治理,凝聚合力——坚守为国安宁之志
黑龙江,祖国的北大门。漫长的国境线跨山越江,地理形势极为复杂,边境地区基层治理难度可想而知。
走进逊克县车陆乡卫东村,不大的村落浸润在秋日暖阳里,静谧中透着烟火温情。在这里,一支“五老说和团”格外活跃。何为“五老”?“老支部书记、老妇女主任、老党员、老教师、老退伍兵”——他们心里装着村民的柴米油盐,办事守着公心与原则,早已成了村民打心眼儿里信赖的“主心骨”。
“我们虽退了休,却闲不住,天天在村里转悠唠嗑。村民有啥心结、邻里有啥摩擦,苗头刚冒就能察觉,不等矛盾闹大就赶紧上前搭把手。”“五老说和团”成员赵昌全的话语朴实又实在。
这支队伍不仅是村里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线”,更注重把功夫下在“事前预防”上。他们常年活跃在瓜棚豆架下、田埂地头间,既讲法律条文、村规民约,也说邻里互助的暖心事。这些带着温度的宣传,让不少矛盾刚露尖就被“掐灭”,从根儿上减少了纠纷滋生。
乡村治理从不是死板的说教,也不是冰冷的条文,恰恰需要这样暖洋洋的温情——用熟人间的信任、老党员的担当,把纠纷化解在炊烟袅袅的日常里,让小村庄始终透着安宁与和睦。
在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呼玛镇荣边村,另一种形式的乡村治理模式也颇见成效。
“村里大事都经‘四议两公开’,俺们签字才作数!”荣边村村民桑国涛的话语中透着当家作主的自豪感。村里建了法治长廊,遇事找法成了习惯。凡涉及低保户评选、土地发包等重大事项,都通过集体决策。村“两委”班子成员还签订《依法履职承诺书》,提高依法履职能力。这种参与感让村民真正成为村庄治理的主人,而不仅仅是旁观者。
“荣边村以打造‘边境枫桥村’为目标,创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党建载体,引导党员群众固边戍边、守边爱边、稳边兴边,为边境的安宁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呼玛县呼玛镇党委副书记梁孝琳介绍。
在社会治理方面,呼玛县还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组织驻村干部、选调生、“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到村任职大学生、政法干警、人民调解员等担任专兼职网格员,入户收集、闭环办理群众反映事项,群众对社会治理满意度达到97%。
深秋的黑龙江畔层林尽染。在中俄界江黑龙江嘉荫段,一支由党员干部、边民护边员和边防官兵组成的巡逻队正在沿江巡逻,这是黑龙江省构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边境基层治理体系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黑龙江以“六千里边关筑堡垒”为载体开展警地基层党组织共建,通过整合属地、公安和边检部门力量,全省已组建249支治安联防队,3072名边民党员主动扛起护边员职责,奏响了边关治理的协同乐章。
在这片广袤富饶的黑土地上,基层党组织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兴边富民”的坚实行动,奏响着新时代北疆奋进的凯歌。如今延绵千里的黑龙江边境线,不仅是坚不可摧的祖国北方安全屏障,更在以强劲势头构筑我国向北开放的新高地,绘就边疆发展新图景。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岳海兴 见习记者 史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