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高鈺)未來科學大獎今年踏入十周年,至2025年共有六位香港科學家獲獎,其中一位「新鮮出爐」奪得今屆物質科學獎的是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戴希。他形容通向科創黃金時代的大門已經打開,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合作將有助未來發展;而特區政府能讓年輕學者開展他們創新的想法,這些均是香港非常大的優勢。
香港科學館正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展覽,介紹未來科學大獎、與香港相關的獲獎者和研究專題等,讓市民從這些科學家的科研歷程,了解目前的科學發展。其中戴希教授與方忠教授、丁洪教授因在拓撲電子材料的計算預測及實驗實現方面作出重大的貢獻,共同獲頒今屆未來科學大獎的物質科學獎。
回想當年開展拓撲電子材料的研究,戴希坦言,當時相關理論及概念仍很嶄新,對於如何找到實際材料毫無頭緒,只能憑物理直覺去做各種嘗試。他笑言,雖然其後發現了數千種電子材料,但性能最優越的仍然是最早發現的那些。
戴希又提到,這次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是對他十多年來研究工作的認可和鼓勵,感謝研究團隊,包括一群年輕的同事和學生,也特別感激以往工作過的中國科學院,提供了良好且安心的研究環境,讓他能開展相關的研究。
戴希2017年來港加入科大任教,承傳自己累積了二三十年的經驗。他認為香港擁有獨特的優勢,資訊交匯,與各地交流都非常發達,是一個重要的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此外,特區政府對科研資助非常多,對年輕人有很強大的支援,讓年輕學者有機會開展非常創新的想法。
至於培育下一代科學人才方面,他指年輕人只懂背誦元素週期表或公式等並無意義,必須培養正確的心態,社會亦應給予年輕人更多的自由研究的機會,否則他們或因壓力而選擇較低風險的研究,雖然可以增加成功率,但研究價值相對不高。
未來科學大獎周將於10月22日起一連五日舉行,屆時將有逾百位國際傑出科學家來港參與不同活動,包括科學峰會等,有興趣人士可通過未來科學大獎周網頁觀看現場直播或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