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大桥桥面距水面625米,高度超过北盘江第一桥近60米,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大桥主桥跨径1420米,居山区桥梁跨径世界第一,可谓“横竖”都是世界第一!
花江大峡谷被称为“地球裂缝”,花江峡谷大桥是贵州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一桥飞架,天堑变坦途。大桥全长2890米,可将两岸通行时间从两个多小时缩短到两分钟左右。
从2022年开工到正式通车,这座“超级工程”的建造只花了三年多,“中国速度”超出想象。
花江峡谷大桥钢桁梁吊装有93个节段,总重达2.1万吨,需在600多米高空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建设团队借助研发的“智慧缆索吊装系统”,全部吊装仅用了73天就全面完成;3.8万平方米的桥面,建设团队在1个多月里完成了5层铺装……
9月26日拍摄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世界第一高”如何稳立云雾中?
“对抗峡谷强风,是施工中最大的难点。”大桥投资建设单位——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泉介绍,峡谷两岸最窄处仅300米,最宽处达3公里,地形复杂、地势险峻。同时,气候多变、气象复杂,瞬时风力最高可达强台风级别14级,别说施工,人站在地面上都可能被风刮走。
用智慧听懂风。为掌握风的规律,建设团队反复进行物理风洞试验;为“捕捉”捉摸不定的风,建设团队引入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系统,24小时自动采集风场数据,为大桥建设提供了精准的气象参考。
在突破中创新。花江峡谷大桥在抗风设计、高空施工等领域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为全球山区桥梁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获得授权专利21项,多项技术成果纳入国家桥梁建设标准。
9月26日拍摄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这是一座展示中国创新能力的‘标杆桥’。”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党委书记、厅长张胤说,花江峡谷大桥的建成,攻克了多个世界级难题,标志着我国在复杂艰险的喀斯特峡谷地带桥梁建造技术稳居世界领先水平。
“桥见贵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群山之间,一座座大桥横跨山川峡谷,串联起交通网络,让“山地王国”变成“高速平原”。目前,贵州已建和在建的桥梁数量超3.2万座。在世界最高桥排行榜中,贵州包揽前三甲席位;在世界高桥百强榜单中,贵州占据近半席位;被誉为桥梁界诺贝尔奖的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贵州拿过四次。
这个秋天,一起来花江峡谷大桥,感受中国基建的魅力!
策划:陈芳
记者:欧东衢、向定杰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