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晚间,华西证券一纸公告引发资本市场关注。
剑南春在“陪跑”华西证券七年上市之路后,终于也有了“七年之痒”——趁着华西证券最近业绩大幅回暖之际,赶紧套现了2.55亿。
“元老级”股东减持套现2.55亿元
9月24日晚间,华西证券发布公告称,持股6.79%的股东剑南春集团计划在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减持不超过2625万股公司股份,合计占公司总股本的1%,减持价格将按届时市场价格确定。
根据公告,剑南春减持系出于“流动资金需求”,将在公告披露之日起的15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实施。具体分为两个部分,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1312.5万股,占总股本0.5%;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1312.5万股,占总股本0.5%。两者合计减持上限为262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占剑南春公司自身持股数量的近15%。若按照华西证券9月24日收盘价9.71元/股计算,剑南春此次减持或将套现约2.5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华西证券2018年上市7年来,剑南春集团首次提出减持计划,也是华西证券1999年成立25年来,创始级股东的一次重要减持,备受业内关注。
早在2000年华西证券正式运营之际,剑南春便是发起人之一,出资8000万元;其关联企业四川剑南春融信投资有限公司也同步出资5000万元。此后,剑南春融信股权发生变动,剑南春集团出资额增至8500万元。
2011年,剑南春集团在华西证券增资扩股中继续加码,出资额提升至1.2亿元,持股比例增至8.49%。后续经过一系列股改及上市前的股权调整,华西证券于2018年登陆A股市场,剑南春集团的持股比例因股份稀释至6.79%。
上市7年来,无论华西证券业绩与市场估值如何波动,剑南春集团始终未进行减持。即便是在2022年华西证券营收和利润分别同比大跌76%和74%的低迷背景下,其仍坚定持有股份。剑南春集团本次减持核心原因是自身“流动资金需求”,这背后究竟是单纯的资金需求,还是股东战略层面的其他考量,引人深思。
上半年净利润暴增近12倍
公开资料显示,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源于1988年成立的四川省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公司在深交所上市。
据华西证券2025年半年报,公司报告期内营业收入为20.73亿元,同比增长46.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12亿元,同比增长1195.02%。
分业务来看,上半年,华西证券实现经纪及财富管理业务收入11.39亿元,同比增加35.25%;信用业务收入为4.32亿元,同比增加6.81%;投资业务收入为3.93亿元,同比增加7358.56%。
投资业务方面,华西证券实现投资业务收入3.9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8.96%。投资业务营收增长主要源于公司积极把握资本市场机遇,权益类投资收益增加,同时信用减值损失减少的综合影响。
然而,华西证券并非所有业务都呈现增长态势。其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资产管理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均呈现同比下滑态势。在投行业务方面,虽然整体券商业的投行业务有复苏迹象,但华西证券却未能跟上这一趋势。华西证券上半年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仅为0.42亿元,同比降低12.67%,营业利润率同比减少20.81个百分点。对此,公司称主要是受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监管压力持续增大、公司保荐业务资格暂停等影响,证券承销业务收入减少所致。
多家券商股东抛减持计划
从今年已披露的券商公告来看,减持主体包括国有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机构等股东,减持方式以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为主,减持比例多数控制在1%至3%之间。
从公告内容看,股东减持动机多样,但多数表述为“业务发展需要”“流动资金需求”或“自身经营发展需要”。这类表述通常指向股东自身的资金安排,而非对券商基本面的直接看空。
以财达证券为例,股东河北省国有资产控股运营有限公司于6月11日公告,计划在7月3日至10月2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减持不超过1%股份,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不超过2%股份,合计减持比例不超过3%。国控运营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财达证券14.54%的股份,此次减持虽未导致控制权变更,但仍引发市场对国有资本配置调整的猜测。
中银证券也在8月22日公告,股东江西铜业计划在8月28日至11月27日期间减持不超过3%的股份。江西铜业持股比例为4.70%,属于5%以下股东,此次减持后其持股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公告中明确减持原因为“自身经营发展需要”,并未涉及对公司前景的负面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减持计划都得以实施。方正证券于7月30日公告,股东中国信达在4月29日至7月28日的减持期内未减持任何股份,原计划减持比例1%未能执行。公告解释为“市场环境变化等原因”,反映出股东在实施减持时对市场条件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