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耀下的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实验室里科研人员观察着幼苗生长,试验田中无人机盘旋监测作物数据。这里正成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种业芯片”研发中心。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建设国家“南繁硅谷”为核心目标,正全力推动种业科技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助力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
作为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这里已从传统的南繁基地升级为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新中国成立以来育成的2万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超70%经过南繁孕育。这里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和新品种选育的“加速器”。
近年来,崖州湾科技城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整合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资源,构建多元化种业创新链和产业链。
目前,崖州湾科技城已引进了24家种业领域的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形成了“国字号科研院所+双一流高校+本地科研机构”的多层次、互补型科研创新体系。
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副局长吴静璇介绍,在人才引进方面,崖州湾科技城吸引了5位种业领域院士全职入驻,设立7个院士工作站和2个院士团队创新中心,累计引进1300余名南繁领域高层次人才。同时,引入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0家涉农高校分支机构,设置作物种质资源学、农艺与种业等60余个专业,累计招录农业方向“海南专项”研究生2178人。
“围绕服务壮大种业战略科技力量,三亚市高效推进一批承接国家战略任务、开放共享的种业科研平台项目谋划建设。”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于福来称,崖州湾科技城正加快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健全海关、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联合行政审批和检验检疫机制,实现常态化的境外引种。
崖州湾科技城通过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培育本土优质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种业产业集群。目前,科技城已集聚2849家南繁产业企业,包括中种集团、国投种业、隆平生物等20余家国家种业阵型企业。
中种集团总经理助理张晓强介绍,作为首批入驻崖州湾科技城的种业企业,在产业应用方面,中种集团培育的10个农作物转基因新品种已获得国家审定证书。同时,围绕育种研发服务需求,强化南繁CRO平台服务,创新“大厂带小厂”赋能模式,服务南繁单位27家,完成209个订单的47.5万份样品检测。
随着崖州湾科技城创新引擎全速运转,南繁硅谷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耐盐碱水稻试验田里,34个品种在5‰盐水浓度下茁壮成长。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来永才称,中心选育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最高亩产达327.2公斤,真正实现了“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的双向发力。
为了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张龙龙介绍,海南在崖州湾科技城建成了海南省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设立“海南自贸港农业植物新品种审查协作中心”窗口,实现种业相关专利的加速授权。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崖州湾科技城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2024年试点单位赋权成果数量达到230多项。截至2024年12月,南繁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登记18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7亿元。
如今,海南南繁种业产值突破180亿元,未来,南繁硅谷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贡献更多海南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卫哲 姚雯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