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楼宇经济蓬勃发展、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的新格局,山东省潍坊市积极探索就业服务新模式,将中心城区商务楼宇集聚区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稳定扩大就业的重要阵地,创新推出商务社区“就业创业综合体”,通过社区功能延伸、织密服务网络、整合多方资源、动态监测发展,实现对楼宇企业和就业群体的精准服务,有效畅通楼宇就业微循环,打通城市就业大动脉。
从“社区微业”到“楼宇综合体” 就业服务再升级
近年来,潍坊市聚焦帮扶低技能、低收入、高失业、高流动等“两低两高”群体就业,在305个社区全面创新推行以微就业、微创业、微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微业”家门口就业服务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岗位推荐等“一站式”服务,成功帮助2万余名社区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推动了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
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心城区楼宇经济密集、白领群体聚集、企业需求多元的特点,潍坊市突破传统居民社区概念,以“社区微业”模式为蓝本,创造性探索以企业、商户、白领为服务主体的商务型社区建设理念,将政务服务向城市神经末梢延伸。
由市人社部门统筹设计指导,选择以奎文区东关街道胜利街社区这一商务楼宇集聚区开展试点,将就业创业工作置于民生服务核心位置,打造了“就业创业综合体”。该综合体集就业帮扶、创业扶持、技能培训、资源对接、权益保障于一体,通过“三维度”服务、“大联动”资源和“月发布”指数三大创新机制,为企业、求职者、创业者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了就业服务从传统居民社区向现代商务社区的拓展延伸。
“三维度”服务 织密就业创业保障网
为精准对接楼宇企业和高素质人才需求,潍坊市在商务社区构建了就业帮扶、创业扶持、技能培训“三维度”服务体系。
在就业帮扶方面,依托楼宇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楼宇就业驿站”,由专职服务专员提供政策解答、需求登记、岗位匹配、简历优化、面试指导等“一条龙”服务。定期举办“楼宇职场对接会”,让企业“请进来”,求职者“引过来”。针对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推出“一人一策”帮扶计划,为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直通车”,为失业人员定制“就业路线图”。
围绕创业者“起步难、资源少”问题,社区搭建“创业护航平台”,编制《企业全生命周期陪跑手册》,组建由成功企业家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构建覆盖企业“初创-成长-成熟”全周期的服务体系。通过盘活楼宇闲置空间,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和共享设备,打造“一星多点”服务矩阵,让初创者轻装上阵。
同时,秉持“需什么教什么”的原则,推出职场赋能项目。紧盯企业员工职业技能提升和职场环境融入需求,开设技能培训、软技能提升、职业发展规划等课程,采用“线上直播学+线下实操练”的模式,让员工随时随地能学习、能提升,精准匹配企业用工标准,有效填补员工技能缺口。
“大联动”资源 凝聚共建共享合力
潍坊市充分发挥商务社区资源集聚优势,通过“社区+企业”“社区+部门”双联动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力量。
社区与辖区优秀企业签订“就业创业伙伴协议”,让企业既当“岗位供给方”,又做“服务参与者”。企业根据用工计划提供实时岗位清单,协助社区筛选适配求职者,提供行业薪资指导标准;社区则为企业提供政策宣讲、员工福利对接等“暖心服务”,实现“企业得人才、居民得工作、社区得发展”的良性循环。
市人社局会同审批部门,主动对接社区建设,将就业政策宣讲、培训资源送到员工身边,为就业帮扶与技能提升提供专业支撑。同时,引入政务服务一体机,实现企业业务“就近办、网上办、自助办”,推动政策、资源、服务“下沉到社区”。此外,定期召开部门、社区与商户代表的“圆桌会议”,共同破解用工纠纷、政策疑问等难题,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降低群众顾虑。
“月发布”指数 打造发展动态晴雨表
潍坊市创新构建楼宇发展评价体系,通过定期发布指数,让楼宇企业发展状态“看得见、摸得着”,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投资提供参考。
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筛选辖区内信誉良好、经营稳定、用工规范的企业纳入“就业推荐红名单”,为“红名单”企业提供专属保障。首次与社区合作的企业,可免费享受用工诊断服务,从岗位设置、薪酬体系、劳动合同规范等方面全面评估,帮助企业优化用工结构,降低用工风险。
同时,建立用工纠纷专属保障机制,打造劳资关系和谐共建项目,由专业社工、法律顾问、人社专员组成专项队伍,深入企业开展用工政策宣讲,排查劳动合同签订、薪资发放等潜在风险,定期跟踪员工薪资发放、社保缴纳情况,切实筑牢企业用工合规底线与员工权益保障防线。
潍坊市通过打造商务社区“就业创业综合体”,精准破解了企业、求职者、创业者的核心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服务楼宇企业1100多家,覆盖白领群体1.1万余人,开展各类就业创业服务活动30余场。
利街社区作为全市“就业创业综合体”试点,为商务型社区就业服务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目前,这一模式正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已有多个商务社区启动类似建设。
下步,潍坊市将继续深化“社区微业”与“就业创业综合体”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优化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为各类企业和就业群体提供更加精准、高效、温暖的服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吴茵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