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798艺术节以“多觉·共生”为主题,广泛汇聚园区内外艺术机构和艺术家,聚焦当代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对话,呈现多重感官交织的艺术场景。9月28日至10月28日期间,将推出开幕式、主题展及系列活动、平行系列展、园区活动、外部联动等五大单元近百场展览及活动,为北京的金秋奉上一场全方位的艺术盛宴。
一、主题展及系列活动
主题展:巨人星球——多觉艺术科技展
主题展览海报
作为本届艺术节的核心项目,主题展“巨人星球:多觉艺术科技展”于9月28日在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对公众免费开放,持续至10月28日。本次主题展以“多觉艺术”为核心概念,由国际知名数字艺术家卜桦与艺术科技策展人王泊乔共同创作,借助 AIGC、雷达传感器、沉浸投影与气味艺术装置等前沿技术,突破单一视觉经验,唤醒听觉、嗅觉、触觉等多重感官的共振,营造艺术与科技交织的无界场域。当观众步入展区,便进入一个寓意灵魂世界的奇幻光影空间。光影与触感交织,嗅觉与听觉共振,使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艺术的一部分。
主题论坛:2025 T.A.B艺术科技商业论坛
往期论坛活动现场
作为本届艺术节的重要学术单元,主题论坛T.A.B于10月15日在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举行,以“艺术×科技×商业”为核心方向,围绕数字艺术、沉浸体验与未来商业的多元话题展开。论坛通过圆桌对话与观众互动的形式,营造跨界交流的开放场域,探索从数字艺术创作观念到商业应用的多重可能。
儿童艺术工作坊:多觉“巨人星球”艺术探险之旅
儿童艺术工作坊:多觉“巨人星球”艺术探险之旅于10月12日在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举行,以主题展的视觉线索为引导,提取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等意象,带领参与者在“看—触—想”的过程中完成一次从感知到创作的转化:以绘画与拼贴自由重组符号,借助智能手机与AI应用进行二次生成,最终形成独具个人风格的图像成果。活动以案例启发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旨在在轻松的创作体验中建立多感官与艺术叙事的联结。
艺术大讲堂:心流叙事——数字艺术与未来灵感世界
“艺术大讲堂:心流叙事——数字艺术与未来灵感世界”于10月16日在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举行。讲堂邀请策展人王泊乔以首博北京中轴线展、故宫大高玄殿数字艺术馆、京东方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和三星堆数字艺术展策展和空间动态叙事为核心,结合声音、影像与空间营造的沉浸氛围,探讨科技艺术与心理体验之间的交互关系,呈现数字艺术如何激发未来的灵感与叙事方式。活动通过主题讲座与开放交流,引导观众在感知与思考的双重层面上进入艺术的深度语境。
策展人主题展导览
往期策展人导览现场
“策展人导览”于9月29日与10月18日分别开启,面向公众限额预约。导览将以“巨人星球:多觉艺术科技”的叙事线索为主轴,在展场现场解读作品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拆解沉浸影像与互动技术在美学与体验层面的作用机制,延伸至创作方法、技术转译与观众参与的多维路径;通过现场问答与即兴讨论,帮助观众在“观看—感受—思考”的链条中建立对主题展的系统性理解,获得超越常规观展的深层体验。
二、平行系列展
主办方联合园区内外数十家画廊美术馆,从视觉绘画到装置影像,从本土叙事到跨国对话,共同营造多元文化的交流平台。
全球映像
皮皮乐迪·里思特:掌心宇宙
时间:2025.7.19 - 10.19
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简介:本次展览全面呈现瑞士艺术家皮皮乐迪·里思特持续演变的艺术实践,其作品既批判性地审视当代图像文化,又以诗意的另类视角对抗算法逻辑主导的视觉体验。
《未来的你:行走的进化》宇宙万物工作室个展
时间:2025.6.28 - 10.8
地点:798CUBE
简介:本次展览汇集英国先锋艺术团体宇宙万物工作室(Universal Everything)最具代表性的影像与互动作品,通过动态图像、生成算法和交互技术,构建一场艺术与科技的未来叙事。
新锐叙事
“黄宇兴2025”展
时间:2025.9.16 - 10.26
地点: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简介:三十余件参展作品均为第一次亮相,其中不乏重要的巨幅创作与系列组画。此外,多个全新创作系列也借由本次展览首次发布。
谭平:失控的燃点
时间:2025.8.23 - 10.15
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
简介:艺术家将时间性融入画面表现之中,通过保留突如其来的即兴痕迹,让画作成为不可复刻且极近开放的文本,抽象手法不仅回应着时代情绪亦与时代精神同构。
形质之间
展望:坍缩的几何学
时间:2025.9.6 - 12.28
地点:诚品画廊
简介:此次展览集中呈现出展望创作的二十余件新作。作为其观念性雕塑创作的一个关键节点,展览中的作品延续其核心创作脉络,试图引领观者开启一场抽象与具象深度交融的探索之旅。
刘建华个展“气候”
时间:2025.9.9 - 10.24
地点:北京公社画廊
简介:此次展览的作品展现出在其对陶瓷长期而深入的实践中,艺术家对于形式与物质、媒介与认识、个体与周遭之间关系的不断探索。
视觉语法
拂尘集——孙郡故宫摄影典藏展
时间:2025.09.27 - 10.26
地点:頌艺术中心
简介:系统性呈现孙郡历时5年、数百人参与制作、前后80余次进宫实景拍摄的故宫典藏系列《拂尘集》,它包括了81幅各不相同的照片,每幅作品都呈现出他对故宫独特的人性化审美视角。
《图层学:采样与调停》
时间:2025.8.27 - 10.26.
地点:Click Ten Gallery
简介:本次展览围绕“图层”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探讨当代艺术家如何在“图层”这一普遍存在的“绘画/图像技术基础”下,将情感、经验与灵感、理性步骤相结合。
数字艺境
跟着走·长征
时间:2025.8.15- 2026.2.14
地点:无界之境科技艺术中心
简介:展览依托前沿虚拟现实技术,以“重走长征路”为核心叙事,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亲历90年前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
数字艺术科技馆
地点:深澜空间
简介:充满科技感的神秘沉浸空间,利用投影和多媒体控制,来获得多种沉浸体验,花朵团簇肆意绽放;海浪翻滚波涛汹涌,未来世界光怪陆离;更有欢乐的交互体验,体验不一样的沉浸乐趣。
三、园区活动
本届艺术节不止于展墙之间,在统一主题下以更开放的编排持续发生,拓展公共触达的半径与参与路径,让艺术在更广阔的场域中对话。
智绘新生:AI时代的艺术觉醒与文明对话:第十三届朝阳国际人才创业大会(ITEC2025)AI艺术展
时间:2025.9.19 - 9.21
地点: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简介:首届 ITEC·AI艺术展以“智绘新生:AI时代的艺术觉醒与文明对话”为主题,汇聚中央美术学院与ITEC优秀项目成果,集中展示AI与艺术融合的最新探索。
2025“艺术、科技、产业”学术讲座
时间:2025.10.15
地点: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简介:讲座围绕数字艺术、沉浸体验、AIGC与城市更新等当下热点议题展开,探讨艺术语言在新技术语境下的延展,以及科技如何推动文化产业的结构转型。活动将通过主题讲演与案例分享相结合的方式,引导观众理解艺术与科技的互动逻辑,并呈现其在产业落地、运营模式与价值生成上的多重可能性。
公益导览
时间:2025.10.12、2025.10.18、2025.10.25
地点:798艺术区
简介:艺术节期间将推出三场公益导览活动,通过媒体平台招募幸运观众参观艺术节优秀展览,由专业人士提供导览。
四、外部联动
本届艺术节不仅在798园区内集中呈现,还通过与周边多家艺术机构及场馆的协同联动,使艺术节形成更开放的格局。不仅丰富了展览与活动的层次,也加强了区域间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互补,让公众能够在广阔的城市空间中感受到艺术节的氛围。
微博 IN&DEFACTTO爵士艺术生活节
时间:2025.10.1 - 10.8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公园东5门微博IN广场
简介:首届 DEFACTTO爵士艺术生活节将在朝阳公园微博IN广场举办,以“发现美好”为主题,带来音乐与生活的完美邂逅,为观众营造一个音乐、艺术与生活交织的城市嘉年华。
“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
时间:2025.09.14 - 10.12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层展厅与下沉空间
简介:展览汇聚了核聚变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与艺术界领军人物。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展览将科学成果与当代艺术表达方式相结合,其展示方式不仅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双向激发,还让观众通过沉浸式体验,直观地感受到能源的无限潜力,激发人们对未来能源时代的想象与思考。
以爱相传——时代延续与媒介迭新
时间:2025.9.26 - 2026.1.11
地点:X美术馆
简介:通过画笔、雕塑、装置等多样形式开展一场艺术对话,来诠释这个世界上最永恒的主题——爱。以“爱”为共通语境,探索艺术创作在数字时代的新型实践路径,并期望能够建立一个涵盖学术展示、流量赋能与跨界对话的复合平台,实现从课堂创作到社会传播的跨越。
心向天宇——刘巨德艺术作品展
时间:2025.9.25 - 11.2
地点:今日美术馆
简介:展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巨德的水墨、陶艺、雕塑、版画、手记和纤维艺术等作品共计200余件,大部分为近两年的新作。
山水有清音——安徽文化艺术大观
时间:2025.7.18 - 10.30
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简介:对安徽文化艺术进行了一次宏观且深入的梳理与展示,为观众呈现一场穿越古今的高品质视觉盛宴。
五、看展攻略
此外,艺术节上线全新线上导览系统。手机扫码,所有展览与活动信息一网打尽,在H5中点击活动海报即可查看背景、艺术家、展品看点与时间地点,出门前先“熟悉路线”,体验更从容。
798艺术区正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连接不同群体与多元语境,从创意产业到城市生活,从学术思考到公众审美,通过交流与共处实现价值的生成与延展。诚挚您与我们一起走进798,在秋日的步伐中与艺术相遇,在开放与多元的氛围里留下一段属于这座城市的共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