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多处岩溶大泉的山西有“华北水塔”之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太原市西南的晋祠泉。当地围绕此泉建设灌溉工程。
太原市晋祠供水管理中心主任闫文生,在1985年被分配到了晋祠灌区。由于地下水大量开采、煤矿大规模开发等影响,晋祠泉出流量不断减少,于1994年断流。为了防止景观用水下渗,他和同事们亲手封住了泉口。打这之后,让晋祠泉复流成了闫文生和水利部门共同的心愿。古泉断流不是一日造成,复流也非一日之功。一场多方协同促名泉复流的治水兴水战吹响号角。
“压减地下水开采量是推动晋祠泉复流的关键举措。”闫文生介绍。2018年山西被列入国家地下水超采治理试点省后,共实施水源置换、泉域保护等工程15项,其中晋祠泉域内12项。2019年,晋祠泉域水源置换工程启动实施。这项工程通过管网建设接通引黄水,将晋源区61个村近10万居民的用水一次性置换为市政供水,关闭水井54眼,年压采地下水600万立方米。太原市还积极推动泉域内高耗水高污染企业搬迁、加强地下水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晋祠泉域管理保护制度。
山西十年九旱,有效降水偏少,做补水增量文章成为必要举措。“位于汾河上游的汾河二库处于晋祠泉和兰村泉交界的地质带,只有蓄水水位足够高时,才能对晋祠泉域起到补给作用。”山西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为此,山西省水利厅组织开展汾河二库晋祠泉地下水保护和回补工作,抬升汾河二库蓄水水位,加大水库对晋祠泉域的入渗补给。在娄烦县汾河强渗漏段建设水坝,持续保持一定的水面,增加泉域地表水入渗补给量。
晋祠泉源于太原西山,山水相依,涵养水源留住水。近年来,太原启动西山生态修复工程,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治理,累计完成绿化20余万亩,使西山地区林木覆盖率由不足20%提升到86%左右。林木覆盖率的提升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涵养地下水源、增加局部降水,对晋祠泉域水生态恢复起到积极作用。
兴水治水,久久为功。2023年,晋祠泉的主要源泉难老泉累计出流133天,2024年累计出流273天,年累计出流天数不断增加,今年难老泉首次实现入夏不断流。2025年年初,监测到晋祠泉持续复流后,闫文生和同事们把尘封多年的难老泉泉口再次打开。随着晋祠泉复流,当地历史悠久的水稻种植得以恢复。如今,晋祠泉水浇灌的北大寺村200亩水稻田里开展了十余种有机大米种植示范。“水稻+”农文旅产业在这里发展得有声有色。“晋祠泉复流是山西乃至华北地区地下水治理和泉域保护的重要成果,也是新时代山西治水兴水节水和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山西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