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岳西县,青翠的山峦间,一片片现代化蔬菜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菜农们忙着采摘水灵灵的西红柿、修长翠绿的黄瓜,这些即将运往杭州、南京、上海等城市的优质蔬菜,承载着三代安徽农科院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
生态蔬菜从无到有
石关乡马畈村,高山茭白种植大户刘三一的蔬菜一直卖着“水果价”:茄子4块钱一斤、西红柿4块钱一斤、茭白10块一斤等。“夏天,来我们山区避暑的城里人特别多,吃了当地的蔬菜觉得特别好吃,走的时候都要大包小包买些带回去。我种的菜都供不应求,只能限量供应。”刘三一露出憨厚的笑容道。“蔬菜种得好,还得感谢农科院的专家们。这些年,我们种植的高山茭白品种退化严重,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选育的新品种‘皖茭1号’和‘皖茭2号’,长势很好,没有病虫害发生。”刘三一说,在专家的指导下,他还发展了10多亩茭白-瓜菜水旱轮作高效栽培模式,亩产值达2.92万元,而且还能有效防治病虫草害,实现持续、稳定增产。
“上世纪80-90年代,那时候岳西的蔬菜种植还是‘靠天吃饭’,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现已退休的安徽农科院第一代蔬菜专家刘淑娴回忆道。1985年,她第一次带队来到海拔800多米的岳西县和平乡,看到当地农民还在种植产量极低的老品种蔬菜,心里很不是滋味。刘老师团队带来了第一批杂交蔬菜种子,却在推广时碰了钉子。“山里人认老品种,说新种子种出来的菜没菜味。”技术员小张记忆犹新。专家们只好先建起示范棚,种给农民看。当看到新品种西红柿产量翻了两番还不止,老乡们终于心动了起来。
发挥优势做大产业
新世纪伊始,安徽省农科院蔬菜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张其安接过帮扶接力棒时,岳西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但面临着新挑战。“随着规模扩大,连作障碍、土壤退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张其安团队引进了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新技术,建立了岳西首个蔬菜科技示范园。
王世遐就是受益的种植大户之一。王世遐的老家在岳西响肠镇新浒村,环山绕水,蔬菜品质好、味道好,拿出去卖常常是一抢而空。给合作社起名“山水间”,主打的就是高山品质。在政府支持下,“山水间合作社”很快建起百亩大棚和水利设施,吸收了二十几户村民入股,种植的特色蔬菜有四季豆、萝卜、辣椒等,销往武汉、合肥、南京,平均效益是原来种水稻的四五倍。合作社的好处在于能集中资源、资金,通过规模、集约提高效益,还能抵御风险。以前,村民习惯种水稻,一方面是因为种植惯性,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种菜风险大。就拿王世遐他们的合作社来说,第一年就遇到10亩西红柿患青枯病,合作社种菜品种多,规模大,用其他盈余抵消了损失。“如果是一户农民的薄家底,哪里吃得消?”王世遐说,他们还与省农科院合作,试种新品种,农业科技的运用,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岳西上规模的蔬菜种植基地每年都要跑上几十次,菜农们的学习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张其安回忆,新浒村从一片空地开始发展蔬菜,他带领团队成员一边无偿提供蔬菜技术,同时为基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在关键季节,团队都会到田间地头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让农民真正掌握农科院的新技术,如今该村的高品质蔬菜种植基地已闻名遐迩,蔬菜产品远销江浙地区,看着村民们的口袋鼓了起来,旧房翻变成了一幢幢装修洋气的“蔬菜楼”,他们这些科技工作者也洋溢着自豪感。
擦亮品牌享誉长三角
“我们蔬菜种得好,全靠省农科院的科技支撑。”江守兵种蔬菜是“半路出家”,他以前在外经营电器生意,2021年才回乡从事高山蔬菜种植。“种什么、怎么种,都有农业专家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江守兵说,他在毛尖山乡板舍村的基地是岳西县蔬菜“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每年都会试种很多新品种,也会应用很多新技术。
春夏季,江守兵的主打产品是四季豆、长豆角和紫线茄,他种的长豆角每根有80厘米长,亩产量能达8000斤;紫线茄身材匀称,颜色油亮,亩产量能达15000斤。“我们种的是新品种,采用的是避雨栽培,所以产量高、效益好。”刚开始种菜时,他以露天栽培为主,碰上连阴雨,蔬菜就会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而且,蔬菜经常淋雨,长相不好看,也更容易出现病虫害。这两年,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江守兵为蔬菜建起了避雨大棚,让蔬菜的产量翻了倍。“避雨栽培,蔬菜的品质也更好。我们的蔬菜运到合肥市场,很快就会被抢光,而且价格要高出很多。”江守兵说。
江守兵的高山蔬菜种植面积有400多亩,年产值超300万元。2024年,他想把30亩大棚都用来试种新品种,打造成采摘园;2025年,他想转型做高山精品蔬菜,打造高山蔬菜品牌,做中高端产品。安徽省农科院蔬菜所所长严从生全力支持,把最新的品种、技术纷纷引入到他的基地里。为了方便科技帮扶,安徽省农科院派出蔬菜所江海坤研究员挂职担任岳西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长期驻点指导,坚持“一线服务、实地指导”,为蔬菜生产排忧解难。蔬菜所团队围绕岳西县蔬菜产业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引进试验新品种100多个,培育出皖茭3号茭白、皖椒177号辣椒、皖茄15号茄子、秀丽3号西瓜等品种丰富、品质优良的新品种,推动品种更新;制定针对性强、精准度高、易操作的生产技术标准,研发轮作栽培、越夏避雨栽培、嫁接栽培等30多项新技术落地应用,蔬菜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0%,新技术普及率达到95%,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随着科技的发展,专家们还带来了手机APP远程诊断、物联网大棚管理等新手段,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为不同海拔、不同土壤条件的村庄定制种植方案。
三代科技工作者几十年接力帮扶,结出丰硕成果。如今岳西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3.1万亩,年产量超过32.2万吨,成为长三角重要的高山蔬菜供应基地。更可贵的是,当地已建立起了省农科院蔬菜科研团队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安徽省园艺学会、安徽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基层推广部门等国家和地方科研推广平台紧密结合的全方位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培养了数百名本土技术员。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绿色的蔬菜产业正在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安徽省农科院的科技接力棒仍在传递,更多年轻的研究人员持续加入这场跨越时代的乡村振兴行动。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