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 香港社會近期出現多宗高齡司機車禍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尤其是早前荃灣如心酒店的八旬司機奪命車禍,如何確保高齡司機的駕駛安全一時引發熱議。
現時本港的士司機中超過六成年屆6旬,近兩成更年滿70歲,2024年高齡司機交通意外率亦達近10年新高,與此同時,運輸及物流局已於今年7月推出網約車規管草案,提出總量控制及平台入場門檻,希望實現的士與網約車共存互補。
焦點一:高齡司機現象與規管
時事評論員、國際策略顧問鄭國鈞表示,高齡司機問題非香港獨有,日本、韓國等老齡化國家亦面臨類似挑戰,背後反映人口老化與經濟壓力。過去年長司機或為打發時間開的士,現則多因生活所需勉強工作,社會對其尊重減少,甚至被年輕乘客催促,這背後是經濟困境而非單純年齡問題。他建議關注高齡司機的生存環境,而非一味規管。
的士車行車主協會永遠會長吳坤成表示,現行70歲以上體檢規定若由「三年一檢」改為「一年一檢」,可能因醫療資源不足及司機認知有限而遇阻力,更不認同將體檢門檻進一步下調至65歲。
他希望將體檢的年齡門檻折衷設於68歲並延長體檢週期(例如兩至三年),並推廣健康教育,鼓勵司機主動檢查,若限制過嚴,可能導致10萬司機失業,加劇人手短缺。
立法會議員張欣宇補充,人口老化及年輕人不願入行使高齡司機集中於運輸業,如果極端地為商用車司機設年齡上限更加會加劇人手危機,影響司機生計。他提出,科技進步(如自動駕駛系統)或可降低駕駛風險,可作為補充方案,而非單靠體檢規範。
焦點二:高齡司機更難適應技術進步?
吳坤成表示,業界曾經引入GPS、疲勞監測及投訴機制,雖有助提升服務質素,但高齡司機多為兼職,接受培訓意願低,且年輕人入行減少,行業老化嚴重,他呼籲政府改善人手政策。
張欣宇認為,科技應適應高齡司機,而非要求其適應,例如自動緊急停車系統可降低事故風險,幫助長者駕駛更安全。他強調,駕駛本身非高危職業,科技應用應簡化操作,提升整體安全。
鄭國鈞則反駁,高齡司機的傳統技能如看地圖被年輕人輕視,高齡司機若發生交通意外,有機會是因壓力、疾病引發意外,媒體報道容易放大年齡責任,忽略背後其他因素。他亦提倡用技術進步(如健康監測、自動駕駛)長期解決問題,而非一味歸咎司機。
焦點三:網約車規管框架與競爭挑戰
吳坤成批評,過去10多年來非法網約車侵蝕的士行業,導致人手流失及經濟壓力,政府規管來得太晚,亦對行業缺乏補償措施,業界認為不公。他擔心,即便政府嚴格規管網約車牌照總量控制,私家車也有機會轉為非法運營,建議政府修訂《道路交通條例》,從源頭管理機動車總量,確保的士生存空間。
張欣宇表示,點對點交通是市民的切實需求,而現時1.8萬輛的士未能滿足所有需求,網約車作為補充具必要性,但總量控制需平衡運力與效率,明確的士主導、網約車輔助定位,避免政策模糊引發爭議。
鄭國鈞指,政府對網約車態度曖昧,過往未能有效執法,導致公眾接受非法運營,現時規管則難度增加。他預測內地平台有機會燒錢搶市場或會導致壟斷,建議政府提前規劃,確保良性競爭,而非被動應對。
吳坤成補充,近月開始運營的的士車隊因資金不足及電車充電等問題,整體競爭力偏弱,網約車平台通常資金雄厚,可以回贈優惠等誘導司機轉投,呼籲政府保障公平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