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香港天文台本月內五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創下歷史新高。面對亞洲地區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包括破紀錄降雨、颱風侵襲及持續熱浪等現象,國際頂尖氣候專家提出應對氣候變遷的八項關鍵策略。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院長Benjamin Horton強調,未來三十年的政策抉擇將直接影響香港的居住環境、經濟穩定性及國際地位。自2025年4月來港定居以來,Horton親身經歷多起極端氣候事件,包括刷新八月單日降雨量紀錄的黑色暴雨,以及強颱風韋帕帶來的狂風暴雨。基於這些觀察,他提出八大策略幫助香港建設「氣候智慧城市」。
根據香港天文台統計資料,酷熱天氣日數持續攀升,寒冷天數則大幅減少。2024年更成為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炎熱的一年。亞洲各地同樣面臨氣候變遷衝擊。2024年,新加坡出現122天危險高溫;韓國七月遭遇破紀錄的「熱帶夜」現象;中國南北部及首都北京則遭受暴雨引發的嚴重洪災。Horton表示:「這些絕非偶發事件,而是明確且持續惡化的氣候型態。氣候變遷已非未來預測,而是正在香港真實上演的現況。」
針對香港老舊密集的城市建設、高度依賴能源進口等現狀,加上近期區域極端天氣頻傳,Horton強調香港必須立即採取行動。他認為只要具備決心與領導力,這八項行動方案不僅適用於香港,也可在新加坡、北京、首爾等大都市發揮成效。
為此,他香港未來三十年概述八項策略性優先事項:
(一)強化氣候科研
深入理解環境變遷,保護社區安全,為地球永續發展提出創新解決方案。
(二)加速再生能源轉型
香港再生能源使用率在亞洲處於末段班,需要優先發展海上風力、太陽能及區域電網整合項目,與內地先進再生能源產業的合作,加速再生能源轉型。
(三)改革交通模式
優先發展大眾運輸、步行與單車系統,同時引進氫能科技與擴建充電設施,實現交通低碳化,改善塞車問題與空氣品質。
(四)推動綠色建築
進行建築改造、建立環保標準與碳定價機制,鼓勵低碳設計,如運用被動降溫技術減少能源消耗,降低對空調的依賴,同時透過獎勵措施與法規並行,促進創新與責任落實。
(五)提升氣候韌性
結合工程技術與生態系統,打造安全且永續的海岸線,其所有新建的基礎工程均須通過氣候風險評估,提升其提升氣候韌性,實現智慧調適。
(六)促進社區參與
推動具包容性的氣候行動,透過教育宣導、公眾意識提升及青年參與,培養永續文化。
(七)優化治理透明度
建立明確責任歸屬、定期進度報告與開放數據政策,增強公眾信任並確保政策成效。
(八)發展碳捕捉技術與循環經濟
投資碳捕獲與封存技術(CCS)、生物能源結合CCS,以及循環經濟模式。
Horton提到,目前香港已採取多項重要措施。《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和更全面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皆設定了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並已撥款2,400億港元,支持未來二十年的轉型,並初見成效。
但目前香港仍然面對極端天氣和沿海城市氣候韌性的挑戰,Horton相信憑藉這份行動綱領,加上香港作為祖國南大門的獨特位置,以及科研投入,將能繼續提高香港韌性與競爭力,成為氣候智慧型城市的發展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