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个月我吃住都是在地里,喷灌机24小时昼夜不停地浇,尽自己最大努力,能浇多少是多少!”8月5日,在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杜曲镇小于庄村田间,种粮大户丁彦涛坐在树荫下望着地里的玉米说道。
7月1日至8月4日期间,河南省遭遇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周口、漯河、驻马店、商丘等地10个气象站点,35℃以上的高温天数达到15至32天,突破历史极值。全省平均降水量81毫米,较常年同期少五成以上,其中驻马店7月降水量仅有6毫米。
当前,正是玉米授粉结实和花生开花下针、果实膨大的关键时期。高温叠加干旱,对秋粮收获造成不利影响。面对旱情,河南省上下积极行动,多措并举、抗旱保秋。农田里,喷灌设备昼夜不息;水库旁,调水记录屡破峰值。一场与旱情竞速的“夺粮保卫战”打响。
“吃住在地里,24小时不停地浇”
8月5日,行走在中原大地上,田间尽是忙着灌溉的场景,喷枪喷淋、插杆喷灌、滴灌等灌溉方式随处可见。
从丁彦涛的地头向田地中间望去,部分玉米受旱情影响已经开始卷叶。
今年,丁彦涛一共种植了玉米、大豆等700多亩的秋作物。“今年夏种后到现在,我们这儿一场有效降雨都没有下过。已经浇了3遍水,现在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水泵的钢丝绳已经往井下放了30米,现在水量还是跟不上。”丁彦涛说。
丁彦涛所用的是自动式喷灌机,每小时能自动前行12米。他告诉记者,3个喷灌机从玉米种上之后,到现在就没停过,一直在浇地,“地里底墒不足,水利用率太低,这边浇完一遍后,那边又开始旱了。”为了最大程度地抢救干旱的农作物,丁彦涛最近半个月吃住在地里。
在漯河市舞阳县莲花镇马湾村,年过六旬的村民郭新英正和老伴一起冒着酷暑铺设微喷水带,旁边一道一米多高的水帘正在滋润着花生。郭新英介绍,今年她家种了17亩庄稼。“已经浇4遍水了,就没遇到过这么旱的年份。”趁着水带铺完,郭新英还趁机弯腰拔掉几棵杂草。汗水顺着老人脸庞滴落,浓绿的花生叶伸展着。面对干旱,老人依旧充满乐观,“过段时间收花生的时候欢迎来吃啊。”
在许昌市长葛市南席镇套楼村,农户王红涛正在田间为自家种植的8亩玉米进行浇灌。“现在地里旱得很,每家每户都在排队浇,我们已经浇4遍了。每浇一遍大概投入20块钱,也不论投入多少钱了,现在至少还能顾住本儿,不浇彻底赔了。”王红涛说。
炎炎烈日之下,即使在树荫处待上几分钟依然是汗流浃背。戴着草帽的王红涛看着田间受旱的玉米,显得有些焦急:“这8亩地我已经浇一天半了。主要是井里的水不够用,抽抽停停,但为了让庄稼尽量长好,必须得浇。”
在驻马店市上蔡县,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不少农户的“新宠”,黑色滴灌带在田垄间蜿蜒伸展,消融了肥料的细流经滴灌带直抵玉米根系,叶片在灼风中仍挺立出油亮的青翠。“以前是浇地,现在是浇作物,滴灌技术省水、省肥、省人工。”上蔡县华陂镇寺后赵村村民刘连营说道。
“奋战5天5夜,打通沟渠近2千米”
8月5日,在驻马店市驿城区水屯镇赵桥村,一群赤裸着上身的村民正在围观一台挖掘机作业,挖掘机正在铺设管道,以连接两段沟渠。只见一道约2米深、2米宽的水渠内清澈的水流缓缓流动,一台抽水机“隆隆”抽着水,经蜿蜒的水带流进旁边玉米田。
赵桥村党支部书记赵俊武介绍,赵桥村紧邻宿鸭湖水库,由于水库水位低,水源引不到村里,“面对持续干旱,我们‘两委’带领村民,组织了3台挖掘机,奋战5天5夜,打通沟渠近2千米,能够满足3000多亩地的灌溉。”
“水源引来之后,昨天刚浇完地。之前我家4亩多地是从井中抽水灌溉,但现在旱得很,井水已经抽没了。”村里从宿鸭湖引来了水之后,赵俊学的4亩地得到及时灌溉,“前天有8个水泵,同时从沟渠中抽水浇地。”
在舞阳县莲花镇韩寨村南桥处,一台大型抽水机正轰鸣作响,四根直径8寸的水管24小时持续作业,把附近沙河的水抽到田间沟渠,满足附近村民灌溉需求。
“种地这么多年,第一年遇见这么旱的天。”60多岁的韩寨村村民韩毅召说:“家里六亩多地已经浇了4遍水,附近的水井水位下降,水不够用。我们就把问题反映给村‘两委’。村党支部书记连新民积极向上求助,镇里紧急把这台抽水设备调过来了,每天2600多元的油费也是镇里出的。”
在紧邻韩寨村的三官庙村田间,55岁的杨书伟正忙着和妻子一块修水泵。为了能给地里的大豆浇水,杨书伟用自家的小四轮带动抽水泵,进而从田间沟渠中抽水进行灌溉。“现在只能从沟渠中抽水,幸亏韩寨把河里的水提灌到沟渠之中,保证我们浇地有水源,这是镇里专门放过来的水让浇地的。”满头汗水的杨书伟说着脸上闪现一丝笑容。
小农户忙着田间抗旱,种粮大户日夜驻在田间。为确保一线抗旱工作人员的饮食需求得到满足,新蔡县杨庄户乡党委、政府迅速反应,组建了一支由乡领导班子成员带队的“抗旱爱心送餐队”,为那些在田间地头辛勤抗旱的干部和群众提供午餐。
“干部们不光跟咱一起扛着烈日抗旱,还把午饭送到了地头,这下不用来回跑,能多浇两亩地了!”正在田间操作灌溉设备的村民接过热气腾腾的“爱心餐”,脸上洋溢着感动的笑容。
送餐服务惠及杨庄户乡17个村,不仅解决了抗旱前线群众的就餐困境,还能随行办公,现场协调处理了诸如抽水设备短缺、电力供应不足等问题。
“我对秋粮生产信心百倍”
面对持续干旱,河南省全力组织抗旱浇灌,省财政紧急下拨2000万元抗旱资金,现金预拨中央1亿元“一喷多促”资金,下达6330万元抗旱资金,支持重点地区抗旱保秋。周口市、驻马店市财政分别安排下拨抗旱资金2000万元、900万元,支持应急打井、机井维修、调水引水、设备购置,积极发动基层干群抗旱浇灌。
与此同时,河南省持续抓好115万眼机井排查检修,指导周口、驻马店等地通过补贴方式打应急井1.88万眼,并发挥沟渠连通成效,组织水泵抽引河水灌溉。水利部门6月下旬以来组织大中型水库引水11亿立方米,并调引黄河水支持周口等地抗旱浇灌。7月以来,全省累计浇水1.24亿亩次,受旱地块普遍浇灌2-4遍。
在旱情比较严重的驻马店市,当地通过科学“调水”、争取“外水”和应急“找水”,强化水源供应,先后调度薄山、板桥、宿鸭湖等125座水库开闸放水,利用河道闸坝泵站蓄水、提水,截至目前全市通过水利工程累计抗旱供水1.5亿立方米,全力扩大浇水面积;协调从南湾灌区引水281万立方米,争取石漫滩水库补充小洪河水量200万立方米;指导各县区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组织发动全市广大群众开展应急打井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新打机井13524眼。
为指导群众科学抗旱,河南省派出9个抗旱保秋工作指导组和18个省级秋粮专家组,深入生产一线,全省专家和农技人员累计下乡指导4.91万人次,举办培训857期,指导培训农户80.68万人次。
在周口市商水县张庄镇南陵村高标准农田内,种粮大户邱守先介绍:“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2020年政府就给我打了深水井,近两年又安装了智能化灌溉设备,现在能做到每3天浇一次水。而且现在灌溉方便很多,‘浇水不用钻,施肥站地边’,站在树荫下用遥控操控水肥一体化的滴灌设备,用起来省水、省时。”
邱守先介绍,商水县对当地农户实施了柴油补贴和电费补贴等政策,最大程度减少农户因干旱造成的损失,“新打一眼井能补贴50%,灌溉用电价格也降到了每度0.48元,抗旱灌溉的农机具用油每升优惠0.7元。”
“没有听天由命,也没有靠天等雨。我今年购买了4台大功率水泵,也为周边的农户引水。政府的支持给我们提了很大的劲,初步判断今年我的玉米产量不会受影响,我对秋粮生产信心百倍。”邱守先说道。
在舞阳县北舞渡镇军张村的田间,种粮大户闫鑫磊家的玉米长势明显比周边农田玉米高出几十厘米,浓绿的叶子舒展着。闫鑫磊正在带领着几名工人对田间玉米进行施肥作业。
“田里铺设了滴灌带,可以24小时不停地浇。而且在河南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在玉米的各个生长阶段使用不同的营养配方,通过水肥一体机,在灌溉的时候把肥料给施了。你看看,玉米长势很不错。”闫鑫磊说。
在连续抗旱之后,久旱的中原大地引来甘霖。8月5日起,郑州、驻马店、周口、新乡等地迎来一轮有效降雨,旱情得到明显缓解。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此次大范围降水过程,特别是覆盖了前期重旱的豫南、豫东地区,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及时雨’。”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玉玲受访时表示,当前正值河南玉米抽雄吐丝、花生下针膨大的需水临界期,降水对遏制秋粮因旱减产、稳定产量预期起到了关键作用。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培奇 王帅杰 范亚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