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三文,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姚江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方真等专家学者齐聚安徽合肥,共同参加“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座谈会。一起听听农业“大咖”谈如何助力安徽“三农”未来五年发展。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刘现武: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是名符其实的江淮粮仓,是我院开展科技创新、协同攻关和服务主战场的重要地区和优先区域。多年来,我院与安徽省各级政府和科教单位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在科技支撑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务实合作。尤其是2023年以来,张曙光副省长带队多次来我院考察调研、高位推动,双方合作进入快车道。我院组织产业专家团派出5支科技小分队35人,常态化全天候指导服务安徽5大粮油作物38个整建制推进县的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特别是在胡培松院士领衔的水稻产业专家团专家指导下,宣州区早稻(中早88)实测平均亩产581.86公斤,较非示范区增产超20%,刷新当地早稻单产纪录。
下一步,我们将在“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整体框架下,认真落实院省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安徽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全方位战略咨询服务;全力支持江淮粮仓建设;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交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 吴普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安徽省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特别是自去年12月,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围绕科教融合、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携手在皖科教机构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借此机会,我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围绕省校协同攻关与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谈三点思考:
以创新合作为纽带,打造高水平协同发展共同体创新合作是实现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引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充分发挥“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员单位作用,以安徽省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立足学校优势特色,协力打造高水平协同发展共同体。在战略咨询方面,聚焦区域粮食安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等重大战略问题,组建以院士领衔的跨学科专家团队,深入开展战略咨询服务,为安徽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在平台共建上,我们将重点打造三类载体:一是在亳州、宿州等地共建“校-政-企”联合体,实现区域内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二是在皖北、江淮、皖南等地布局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结合区域产业特色,集成推广优质品种与智慧农业技术,协力促进地区农业提质增效。三是联合省农科院与种业企业共建种质资源共享平台,针对安徽小麦赤霉病等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力争实现优质品种选育的突破。
要聚焦产业需求,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效率。精准对接安徽省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区域农业试验示范站为依托,创新打造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升级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在皖落地转化。在小麦产业领域,系统推进“种—管—加”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在种源上,重点推广“西农511”“西农138”等抗逆高产优质品种,为筑牢“江淮粮仓”提供坚实的种源支撑;在绿色生产上,通过无人机监测、变量施肥等技术,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与生产管理智能化升级;在加工环节,依托安徽企业市场,合作开发谷朊粉、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链增值,赋能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
要强化人才培育,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筑牢根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校已经选派了小麦绿色优质高效生产领域专家王东教授挂职安徽科技学院学术副院长,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需求,一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计划”,构建“培养-实践-攻关”一体化机制,组建“头雁”导师团,系统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骨干农民的综合素养与实操能力。截至目前,已培训亳州市、滁州市、宿州市和蚌埠市“头雁”学员200名,孵化新型经营主体50余家,辐射农户2万余户。二是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在安徽省企事业单位建设学生实习基地,组织推荐实习生100人以上,强化知农爱农情怀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三是共育产业技术骨干,与安徽荃银高科等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专业化实训中心,力争年培养产业急需的技术骨干人才200余名。
安徽农业正从大省向强省跨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愿以此次联盟成立为契机,与安徽省各界和兄弟高校携手在种业创新、科技赋能、人才培养等方面深耕细作,让更多科研成果在江淮大地结出硕果,共同谱写安徽农业强省建设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 陈发棣:
从敢为天下先的小岗村“大包干”改革惊雷,到如今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打造“江淮粮仓”的战略擘画,安徽以其改革政策优势、资源禀赋优势和国家战略区位优势,勇当农业强国建设的先行省,必将为联盟良性运转、省校深化合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南京农业大学与安徽省的合作源远流长、成果丰硕。早在上世纪20年代,学校在宿州等地开展农村经济社会状况调查,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中国农家经济》和《中国土地利用》至今仍是国际学术界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经典。近年来,南农与安徽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更加紧密、深入。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方面,南农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科技学院等农业科教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如学校与安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此为基础开展联合攻关,共建一批综合示范基地、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将优质新品种和新技术在皖大面积推广与转化(近五年,学校在皖成果转移转化1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15项,其中一项大豆新品种转让1500万)。人才培养方面,近年来,学校在安徽录取本科生人数占比位居全国各省份前列;依托安徽高等研究院专项培养硕博士学生,向安徽输送了一大批农业科技创新骨干。平台建设方面,学校在安徽建设各类科教平台基地7个。其中宿州研究院近几年聚焦产业实际,做了许多有效探索,40多位高层次人才在宿州开展产学研合作,3万余份大豆材料在当地种植,已实现大豆单产连续4年突破。学校还在滁州高水平建设科教创新园,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有多个科研团队进驻。南农将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把园区建设成为农科教协同创新的典范,为安徽“三地一区”及“七个强省”建设提供强大助力。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南农和安徽有着共同的战略机遇和发展需求。学校将进一步发挥农业大学“国家队”优势,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期待联盟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共同筑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高地。发挥各院所、高校的学科优势,结合国家战略及安徽农业重大需求,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实现深度协同,让创新的源泉在希望的田野上充分涌动。期待联盟聚焦农业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共同打造一流人才培养新阵地。推动学生联合培养,促进人才、干部交流,开展头雁培训等,打造系统、高效的人才共育体系,为农业强国建设夯实人才之基。期待联盟聚焦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共同建设四链融通的示范新基地。依托各院所、高校在皖的各类平台,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学研用贯通的全国样板基地,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
“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承载着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服务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彰显着对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南京农业大学将与其他联盟单位一道,在农业农村部的有力指导下,以省校携手的扎实行动和务实作为,为长三角农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崭新标杆,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书写创新激荡、人才奔涌的时代答卷!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姚江林: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科技强省和农村改革先行者,牵头成立“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是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行动,更是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务实之举。去年12月,张曙光副省长亲自带队到我校推动该项工作,充分体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强烈的政治担当,我们深受鼓舞和感动。上月,安徽农大操海群校长再次专程来校共商联盟筹建工作,更让我们看到安徽推动产学研融合的务实作风。我们相信,联盟必将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校地协同创新的优势高地,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样板。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华中农业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致力于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在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和棉花、玉米、淡水鱼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标志性成果。特别是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武汉考察期间,专门听取严建兵校长关于高产高蛋白玉米研发情况的汇报,更加坚定了我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
此次学校有幸成为联盟单位,得益于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信任,也得益于学校与安徽的良好合作基础。目前,学校已与安徽农大、安徽省农科院、安徽荃银高科等单位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一是平台共建赋能产业升级。与安徽农大共建教育部“安徽省大别山区农林特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整合资源联合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链条,为茶油、中药材等大别山区特色产业开发提供核心支撑。二是技术落地结出丰硕成果。以需定研开展横向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超50项,一批成果在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邓秀新院士联合安徽农大开展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安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为“江淮粮仓”建设提供重要建议;彭少兵教授团队与安徽省农科院深度合作,近3年有力推动安徽再生稻种植-15-面积提升53%,示范区周年产量增加20%;别之龙教授团队研发“设施西甜瓜轻简化栽培技术”,在安徽和县、长丰落地推广 30万亩。三是人才互通激活创新动能。近3年,学校累计向安徽输送高层次人才近百名,通过“头雁”项目培养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380余人,一大批毕业生在皖建功立业,为乡村注入持续动能。近五年学校向安徽农大输送的22名高层次人才中,有7人成长为国家级人才。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安徽所需、华农所能”,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聚焦安徽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牵头组建跨学科团队,联合开展主要农作物、种猪、肉蛋鸡等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共建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借鉴安徽农大“一站一盟一中心模式”,在皖布局试验站,推动水产养殖、智能农机等成果就地转化。三是深化人才共育,选派青年骨干赴皖挂职,持续做好安徽“头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养,让更多知农爱农人才在皖成长成才。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们将以此次联盟成立为契机,全面对接安徽省“农业强省”战略需求,全力支持联盟刻16/26和实体化运行,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皖转化、结出硕果。让我们同心协力,携手打造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安徽样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