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發展局率先在沙田污水處理廠遷往岩洞計劃的女婆山工地,引入無人機勘察和監督工程,屬於首批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點項目。該款無人機荷載力高,結合超視距飛行技術和自動換電功能,配合智能系統,能拍攝影像,同時收集空間數據,遙距監督施工質量和工地安全。財政司副司長、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組長黃偉綸曾到現場視察了解,「低空經濟在香港屬新事物,很多新事物我們都要嘗試,要肯嘗試、努力學。 」
發展局副秘書長何英傑早前接受《政府新聞網》訪問,介紹無人機三大技術突破,其中一項是提升荷載力。該無人機的荷載力達6公斤,可搭載多種先進遙感設備,更首次同時搭載光學雷達掃描儀和紅外線熱成像相機,全方位採集空間數據。
他指出,發展局自行研發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統「智眼SmartEye」,會詳細分析無人機採集的數據,比較不同日期、不同時段的影像,量度挖掘出來的泥土和岩石體積、斜坡傾斜度和構築物垂直度等,有效監察工程質量和工地安全,「例如開挖45度的斜坡,到底挖出來的是否符合正確斜度,我們透過收集所得的空間數據進行分析,早就量度得到,能夠早發現、早跟進、早處理。」
無人機可在操作員視線範圍外飛行,即超視距飛行。操作員只需預設路線,無人機便會定時自動飛行。操作員更可以一人多機的模式管理不同工地,省時省力。
何英傑指出,在工地或一些危急應變情況,例如颱風過後要到較偏遠的地方檢查,透過超視距飛行技術,操作員可利用電腦控制無人機安全到達這些位置。而為了應付長途飛行所需,局方引進先進停機坪裝置,為無人機自動更換電池,整個過程僅需約一分鐘,這項技術突破提高了無人機執行任務的能力。
發展局期望,透過參與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點項目實現三大目標,即利用無人機進行工地管理、資產管理,加強大型設施的營運、維修和監測,以及在水浸、山泥傾瀉、塌樹等意外發生時協助當局緊急應變。
另外,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務署、建築署和水務署,會在12個不同場景測試無人機技術,包括管理元朗錦田河、水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