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本港至今累計錄得5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另衞生防護中心正調查一宗可能個案,而病人或已康復。衞生署署長林文健今日(10日)接受電視節目訪問時指,世衞評估今年會是基孔肯雅熱病毒疫情高峰期,基孔肯雅熱輸港風險可能增加,或出現本地局部傳播,惟本港有足夠檢測能力,應對嚴峻情況。他又指,基孔肯雅熱潛伏期長入境時難堵截,強調截斷傳播鏈,最佳方法是做好防蚊滅蚊措施。
林文健指,今年累計的5宗輸入個案,所幸的是患者潛伏期不在香港,返港一病發就求醫,到過的地方不多。他續指,現時入境本港的口岸都有體溫篩查,惟未必完全找出已感染者,因為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可長達12天,「(感染者)過關的那一刻,可能(仍未病發)無發燒。(所以)單靠關口把關是不足夠,好多時候,針對旅客的宣傳教育要做多些。至少讓他們知道,入境後要繼續留意身體狀況。」
他指,根據世衞資料顯示,基孔肯雅熱在超過119個國家出現本土傳播,今年已擴散至16個國家或地區亦出現本土傳播,影響逾24萬人,當中包括港人的熱門旅遊景點。而目前錄得的輸入個案來自內地、孟加拉等地,反映存在輸入風險。他續指,現時正值夏季、多雨季節及全球暖化,促使白紋伊蚊滋生,會造成更大風險。若周邊地區陸續出現確診個案,並經旅客帶入香港,本港會持續存在及增加輸入風險。一旦在輸入風險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本港防蚊措施做得不好的話,不排除出現局部本地傳播,認為需要嚴陣以待應付,防止病毒落地生根,「本港過去3年在本地白紋伊蚊中未檢出相關病毒,顯示尚未在港建立傳播鏈。」
被問到由白紋伊蚊傳播的登革熱都有類似情況,對本港未有大影響,為何今次特別警惕。林文健指,基孔肯雅熱較登革熱傳播速度快很多,速度快四倍。每隔一段長的時間,就會出現基孔肯雅熱的爆發疫情,例如大約2004至2005年時,當時造成感染全球有逾50萬人,所以今年世界衞生組織的預計是另外一個疫情的高峰期。而本地輸入的個案所見,它是基因突變多,變成那個傳播會快。」
對於基孔肯雅熱輸港風險可能增加,或出現本地局部傳播情況,林文健指,本港有足夠檢測能力以應對嚴峻情況,一般可做到4小時有結果,一日內通知,並已大量提升檢測量,「若一天有數以百計的樣本,我們也能夠處理,公立醫院也正引入測試,可以更快(處理檢測)。同時,我們也聯絡不同的服務提供者,他們隨時準備幫忙,如果是很嚴峻的時期,應該可以應付到。」他指,暫時全球都未有快測,強調截斷傳播鏈,最佳方法是做好防蚊滅蚊措施,又說毋須將確診者集中一間醫院治理。
此外,林文健提及,今年會將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資助計劃,擴展至所有18歲至49歲長期病患者,有學數據顯示接種可大幅減低住院及死亡風險,預計涉及約30萬人,目標是提高高風險群組覆蓋率,減輕醫療系統壓力。而其餘資助對象,例如年滿50歲人士、兒童等會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