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嚴鍇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近日就將於今年9月發表的新年度施政報告,以及香港未來的整體發展,一連三天聽取特首顧問團意見。顧問團就香港經濟高質量與持續發展、 創新與創業及區域與環球協作三大主題進行了廣泛討論。李家超特別引述顧問團3名新成員在會上表示,香港具有得天獨厚的「內聯外通」及教育科研優勢,地理位置優越,亦是國際金融中心,資金自由流動,十分吸引內地企業在港上市並以香港作為「出海」的窗口。資料顯示,香港交易所上半年IPO集資額全球居首,尤以創科股IPO集資成績更為驕人。
特首顧問團於2023年成立,是一個高層次的諮詢組織,就香港的策略性發展為行政長官提供意見,以把握國家和全球的發展機遇。顧問團按三大方向分組,即經濟高質量與持續發展、創新與創業,以及區域與環球協作,以便達到更聚焦和深入的交流。
3新成員來頭猛
上月24日,特區政府宣布委任新一屆(第二屆)34名特首顧問團成員,任期由7月1日起生效,至2027年6月30日止。新一屆特首顧問團新增了3名成員,其中經濟高質量與持續發展新增一位成員,即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深專家委委員以及世界經濟論壇董事會董事朱民,他曾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中國銀行副行長和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等職務。
創新與創業組加入了兩間「杭州六小龍」創科企業的創始人,分別是強腦科技BrainCo創始人韓璧丞,以及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王興興。
近日舉行的三日會議由李家超主持,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署理財政司司長黃偉綸、署理律政司司長張國鈞、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葉文娟和特首政策組組長黃元山分別出席了3場會議。
港條件對內企十分吸引
李家超昨日表示,這是新一屆特首顧問團成員的首次會議,並引述特意來港參與會議的3名顧問團新成員朱民、韓璧丞及王興興在會上表示,香港具有得天獨厚的「內聯外通」及教育科研優勢,地理位置優越,亦是國際金融中心,資金自由流動,十分吸引內地企業在港上市並以香港作為「出海」的窗口。
特首顧問團就三大主題進行了廣泛討論:
一、香港經濟高質量與持續發展──包括如何在地緣政治變化和經濟轉型之中鞏固香港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的地位等。
二、創新與創業──包括如何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以及積極吸引資金和人才助力本港的創新科技發展等。
三、區域與環球協作──包括在現今地緣政治風雲變幻、不確定性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如何把握好國家機遇和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繫並開拓中東、東盟、南美和中亞等新興市場以尋找新機遇,為海內外企業提供高質素的專業服務等。
李家超表示,特首顧問團成員是不同領域的翹楚和卓越領袖,或國際間享負盛名的學者、專家和企業家。他感謝各成員積極就香港的現況和未來發展的願景提供精闢見解和睿智建議,為香港整體發展的策略和今年的施政報告提供了重要參考。
議員:加強科研產業結合 優勢轉化競爭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嚴鍇華)今年上半年香港IPO集資規模領跑全球,但來港上市的大型科技企業相對較少。多名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向香港文匯報表示,香港須加強科研與產業的結合,又建議特區政府將「政策、產業、學術、研究及投資」結合,把香港的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力。
要吸更多重點企業來港研發
「香港缺乏大型科技企業,需要吸引更多重點企業來港設立研發中心。」立法會議員吳傑莊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這些大型科企不僅能提供就業機會,更能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帶動整個科研生態系統的發展。
對如何吸引內地科技巨頭來港,他認為特區政府應提供更靈活的政策支持,「每間企業都有不同需求,特區政府應與他們密切溝通,量身定製落地方案。」
「內地資金與香港科研的結合將會是大勢所趨。」吳傑莊談到香港未來如何發揮科研優勢時指出,合作不僅能解決經費問題,更能促進兩地人才交流與技術轉移,而利用內地資金和香港的國際人才,在香港進行前沿研究,再將成果轉化應用,這種「香港研發,內地轉化」的模式,既能發揮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又能對接內地龐大的市場需求。
「最近不少內地企業尋求與香港的大學合作,開展研發新項目,」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科研與產業結合是香港未來的發展重點。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科研發展,加上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獨特優勢,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留港發展。在當前國際政治環境下,香港的科研地位更顯重要。因此,內地與香港的科研合作日益緊密。
「官產學研」促進學界業界合作
她指出,雖然特區政府的科研投入可能不及內地,但透過「官產學研」合作模式,企業與政府共同出資,透過各種產業配對基金,促進學界與業界的合作,並優化政策配套,在鼓勵創新的同時,強化香港的科研競爭力。這種合作模式預料將會進一步擴大,推動更多高水平研究項目落地,並進一步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香港在多個科研領域全球排名前列,研發成果更屢獲國際認可,但立法會議員洪雯坦言,香港在產業化方面存在明顯短板,「科研成果未能有效轉化為本地產業的優勢,技術轉移和商業化程度不足,更缺乏完整的科研成果價值鏈。」
她建議特區政府將「政策、產業、學術、研究及投資」結合,促進教育、科研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再以市場需求引導科研方向,透過內地與香港優勢互補,建立雙循環機制,將科研成果在兩地市場相互轉化,把香港的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力。
港教育科研競爭力居世界前列
(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香港近年大力推動教育與創科發展,在國際排名、資源投入及研發成果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根據多項全球權威報告,香港在高等教育、整體競爭力和科技集群創新指數等方面位居前列。
香港的教育及創科實力在多項國際排名中表現突出,充分展現全球競爭力。根據《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在教育領域高居第二。《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更將「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列為全球第二,並連續五年蟬聯此殊榮。《2024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顯示,香港排名第七,科技部分更高居全球第三,展現在數碼及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
五大學躋百強 全球比例最高
在上月最新公布的2026年QS世界大學排名顯示,香港五所大學躋身全球百強,比例高達56%,為全球最高,多所大學創下歷來最佳表現。其中,香港大學位列第十一名、香港中文大學第三十二名、香港科技大學第四十四名、香港理工大學第五十四名及香港城市大學第六十三名。
創科發展方面,在特區政府積極推動下近年取得豐碩成果。2023年本地研發總開支已增至超過330億元,佔GDP 1.1%;製造及新型工業產業的增加值更達768億元,佔GDP 2.6%,同比增長7.6%。同時,特區政府連續三年推出總額各達100億元的創科計劃,聚焦科研成果轉化、新型工業加速計劃及策略性產業投資。
香港又成功吸引超過200家創科相關的重點企業進駐或擴展業務,包括寧德時代和華為等龍頭企業,顯示在國際創科界的吸引力。去年,香港的初創企業數量達到4,700間,是疫情前的四倍,並有20間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科企以香港為主要營運地。
旨在促進國際研發合作的InnoHK創新平台,目前共設有30個研發中心,已進行超過500個研發項目,發表超過3,300篇高水平論文,專利申請逾1,200項,並孵化超過100家公司,培養博士生超過1,200名。其中,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成功研發自主基礎模型,香港太空機械人與能源中心則籌備參與嫦娥八號登月任務。
八所資助大學上學年亦累計發表26,353項研究成果,包括學術書籍、期刊論文、創意文學作品及專利權等,充分展示雄厚的學術實力。
相關閱讀:
(有片)李家超一連三日晤特首顧問團 討論三大主題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