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姜淼:黑白之外,刀刻下的宇宙秩序与生命对话

艺术中国2025-05-16

《正觉20241228》220x220cm 铝板丙烯刀刻 2024

走进艺术家姜淼的工作室,高大明亮的空间里从墙壁到地面,都铺满了作品。色彩斑斓的丙烯颜料在木板表面断层般层层堆叠,地面斑驳的颜料痕迹上,十几把刻刀错落排列,空气里弥漫着颜料未干时挥发的气息,无声地诉说着姜淼每天高饱和的工作状态。

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开启个人职业艺术生涯时起,除了参加必要的展览、社会活动和美院教学事务外,姜淼一直保持着每天10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长。她将创作视为个人存在的意义和连接精神世界的通道,更多是为了一种“内在的需要”而创作,由此完成对自我的体悟和确认。

分生7 120X120 复合椴木板 2014

从木刻、写实、油画,再到近些年广受业界关注的刀刻丙烯作品,姜淼的艺术实践似乎没有界限分明的时期和阶段之分,这些看似面貌迥异的作品形态和视觉语言实际是相互补充和反复交叉进行的艺术探索。对姜淼来说,个人艺术语言的蝶变没有所谓的突变与“顿悟”时刻,她的作品是伴随个人认知与境遇不断成长的。姜淼的艺术生涯更像一场缓慢的修行。早年的黑白木刻,刀锋凌厉,黑白分明,带着对抗性的锋芒;如今,她的创作已不再困囿于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焦灼,而走向了一个更为宏阔、更具秩序之美的广袤空间。

《天眼.20250129》 190x120cm 铝板丙烯刀刻 2025

我们的采访和谈话从姜淼近期的刀刻丙烯作品开始。以螺旋、漩涡、莫比乌斯环等抽象符号构建起独特的视觉语系,将“色彩”作为承载能量的物质媒介。那些经由刻刀雕琢出的色彩和肌理,在画面上形成繁复微妙的起伏,每一笔刻刀剖开的笔触都像一块新生的大陆,既在宏观上营造出和谐的秩序,又在微观中暗藏无数细节,仰观俯察,以小现大,吸引人陷入一场沉浸式的视觉冥想。

《天眼.20250129》 190x120cm 铝板丙烯刀刻 2025 局部

采访过程中,姜淼并不热衷于解释自己的作品。对于向外界言说自己的艺术,她常带着一点淡然的疏离——不是傲慢,而是一种对观众自由解读的开放和期待。“我画的已经在那了。”在她看来,艺术的意义并非由艺术家单方面定义。“每个人看到的,可能比我原本想表达的更丰富。”

这种开放的态度,也源于她对创作本质的理解。她形容灵感如“神启”,是某种超越个人意志的降临。她的创作一端连接着中国传统美学观照世界的方式,将传统的审美方式升华为个人感知世界的精神维度;另一端则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汲取着西方文明和艺术的养分,特别是印象派通过色彩与光影捕捉瞬间感受的表达方式。同时,她亦未止步于两种语言文明的简单融合,而是在一种更为超然的创作状态中,将自我转化为艺术表达的通道,在与“天意”的默契合作中,将作品推向极致。

女孩系列之二 75x55cm 版画10版 2004

Q:您的早期作品以黑白木刻为主,像《分生》系列作品、《女孩系列》等都是偏具象的内容,和现在以“螺旋”为主要视觉符号的的图像差异很大,现在的面貌是怎么形成的?

姜淼:现在的画面还是沿用了早期木刻的方式,只是当时的画面只有一层黑,后来我逐渐把一些局部的抽象因素给放大了。因为木刻本身的语言就是抽象语言。它上手不是说我用笔画一个什么,它是刀刻,是你拼凑的所有点线面的关系,这个点线面的关系是抽象的基础,所以木刻非常容易走向抽象。

之所以画“螺旋”,是因为它能带给我能量。“螺旋”在我看来,蕴含着抽象语言的一种秩序之美。同时,它的趣味性打破了三维空间的局限,让画面变得更不可被言说和定义。因为当画面有具体的形象时,人们很容易给看到的形象下定义。比如我早期的作品,人们会定义成你画的是女孩,实际上我在刻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刻画女孩这个形象,我只是借用这个形象载体,来探索和表现抽象的点线面关系,同时附着上那个年龄段我对某些东西深入细微的感受。后来,人的形象慢慢就变成螺旋的形象,相当于把人扭转成一个螺旋。

中国式饭局,200x100cm,2011,布面油画

Q:黑白木刻时期,您也画过一段时间的人物油画,如《中国式饭局》,此后人物好像就从您的作品中消失了,这样的转变源于什么?

姜淼:《中国式饭局》是我研究生刚毕业时,从欧洲回来后画的。那时我认为人是高大的,是世界的中心。但一直以来,我对人类世界还是有许多非黑即白的判断,对外界有很多对抗。后来随着阅历增长,我发现当人消融于一个更宏大的空间维度时,反而能感觉到一种更壮阔的秩序之美。你发现其实所有东西都存在于一种关系里,宇宙是一体的,你看到了系统的、整体的美与和谐。我觉得东方人眼中的美与精神修行紧密相连,最后都落实到一种简化,追求一个更大的关系和秩序。

《水.界No.31》 170x120cm 布面油画 2020-2023

Q:您现在的一些油画作品表现的场景很多都源自梦境,像《水·界》系列既有东方意境又有一种超现实的感觉,山、水、石尤其是石头在您的作品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姜淼:我的画面里只有两种石头,一种是来自太空的陨石,一种是地球孕育的宝矿石。“赏石”本身是东方审美语境下的行为,人们欣赏石头的自然形态,石头也承载了人对生命和精神永恒性的投射。

在我的画面里,石头象征人的生命,它们在山水宇宙间育化,每块石头都绽放着各自与众不同的光彩和顽强的生命能量。画面中的场景是我曾在梦里去到的一个地方,那里的风景,水的温度、湿度,空气附着在身上,包裹我,有点像回归母体那种温暖又安全,极其静谧的感受。画面里的山、水都是没有边界的,我们就是被这样一片无限广袤的空间包裹着,是人生命的家园和补给,也是天、地、人得以融合的一个大关系。

《水.界20250408》155x130cm 布面油画 2025

我画画从来不是画稿子,而是遵循自己的感觉。我认为从来不存在设计或创造什么,只是说人有没有真正的跟自然融入,如果按道家的思想,自然就是你,你就是世界,宇宙就是你。新的发现可能就存在于一种意识流或梦里,你去到了什么地方,你就能看到,就能感受到,这个是超越三维空间的我们所谓“灵性”的部分。

Q:对超验、高维、灵魂、能量这些比较偏宏阔的、玄妙的主题意象的进入和自我明确,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螺旋”这个视觉符号是如何抽象和提炼出来的?

姜淼:我觉得还是要回归我们自己的思想文明和哲学体系,包括你的信仰。我们接受西方教育,是为了了解我们与西方到底哪里不一样,各自有哪些好的方面。身为中国艺术家所携带的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艺术家不一样的东西,是我们对世界的价值。因为毕竟我们站在一个古文明的脉络基础上。中华文明是延续的,虽然中间有所调整和变化,但它的核心没变。

早期我的木刻与油画创作是并行的,当时黑白木刻多一些,油画不是那么多,而且绘画语言用的是西方油画,尽管讲述的是一个东方人的故事,包括延续到现在的“东方山水”《水.界》这个系列作品,但由于内容不同,画面的视觉构架就比较特别。当我从对世俗的批判回归到东方人纯粹的内心风景时,是一种境界的提升,再重新看待中国的木刻,我觉得它更代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画面逐渐从具象走向抽象,自然过渡到了今天的面貌。

《天眼.20250129》局部 190x120cm 铝板丙烯刀刻 2025

目前画面中的“螺旋”和中间生发的线条类似一个太极、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在我看来是一种磁场状态,象征着灵、魂、体三合一,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一场周而复始的循环。就像地球上的土地、生命、植物、空气…吸收、消化、吐纳…混沌中包含一种非常完美的秩序。我觉得文明的交叉点都是面向宇宙的,敦煌壁画、伊斯兰穹顶、圣经教堂甚至玛雅文明里的很多符号和装饰都体现了这一点,这是所有文明共性的部分,也是最永恒的部分。

Q:您的刀刻丙烯作品通常表面下会铺三、四十层色彩,为什么要铺这么多层?色彩在您的作品里代表了什么?

姜淼:十年的黑白研究之后,我开始把一层黑变两层色,二层变三层,三层变五层,后来觉得不够饱满,就十几、二十层,到现在的三四十层。每一层颜色,都代表我感受到的色彩。我之前经常拿莫奈的画举例,他的画画的具体是什么不是最主要的,他主要表现的是画里的色彩,是某个时刻画家感受的一个片段。我觉得东方人体会的美不是片段的美,它是在修行漫长的过程里所体会到的世界的美,一种超越时空的更永恒的存在。我的作品中每一层颜色实际都对应了我的感觉。比如我今天看到你,觉得你是一个幽蓝色,但这是一个抽象的色彩感觉,它不是现成的,我需要尽力去调和、接近、发现,最终呈现这个感觉上的幽蓝。下一层(可能另一天),我又看到下雨了,然后我觉得它是白灰色,那这个白灰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白灰?倾向于黄的还是更蓝一些?到这里,我可能觉得还可以再画一层,随着每天的感受、境遇,不停的加蓝、加白,再加点别的什么。颜色是直接刷上去的,因为不经过毛笔稀释,它的每一道都很浓郁且强烈。当我再擎刀下刻,色彩迸发,所有曾经的感觉和挤压的时间都会再现。这一层一层的色彩堆积,以及最后那一刀,所有这些行为,构成和决定了作品和我的最终关系。

某种程度上是天意与我一起合作的状态。色彩对我来说是一场实验,我并不是为了要画一张画而画,我更想了解穿过这段时间,我的感觉会带来一件什么样的作品。

《正觉20241228》局部 220x220cm 铝板丙烯刀刻 2024

Q:您在刻的时候是随机去刻,还是心里大概会有一个感觉这个图像最后会是什么样子?

姜淼:有随机的感觉,因为它是抽象作品,它会沿着某种秩序进行。对于这张画来说,可能第一刀下去我并不确切知道会剖出什么颜色,再刻一刀的时候我又发现这个颜色好像也出乎我的意料,这也是对我个人能力的一种拓展。随后每刻一下,它都会指引你下一刀往哪里走。笔触和刻刀好像存在意识流里,就是将自己作为一个通道,让天意和你一起合作。

中国人的审美追求的是一种感觉上的恰到好处,一种人力不能达到的“神来之笔”。我觉得这种东西就是“天意”。你可以认为它不是人为的,处在一个中间的模糊地带,但最后艺术的奥妙就在这片灰色地带。

《始基之轮回20250113》 126cm 木板丙烯刀刻 2025

《始基之轮回20250309》 126cm 木板丙烯刀刻 2025

Q:您现在作品的创作频率是怎样的?面对艺术创作,您一直坚持的态度是什么?

姜淼:我其实每天都在画,没有社会事务的时候每天至少10个小时以上,画累了我就刻一会,属于画停人不停,一直在一个状态里。虽然体力上辛苦一些,但精神上的愉悦感是我从其他方式里获得不了的。我对自己作品的要求是既能融合古老东方文明的思想,又能在技术技巧上体现西方人那种工程化的极致。像我创作木刻绘画基本要3个月起,油画时间更长,我认为无论是精致复杂的技术,作品的完整度还是画面蕴含的细节,没有时间作为变数是很难实现的。

艺术家有很多类,有些艺术家是释放型,有些艺术家需要对作品背后深邃的内容反复推敲,还有些艺术家需要艺术补给的能量。我可能占两样。在创作时不受太多其他干扰,能够纯粹的把所有时间投入到一个深入的思考里,这时我觉得内心是踏实和安宁的,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艺术家简介

艺术家姜淼

姜淼,艺术家,生于中国,2005年获中央美术学院学士,2009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采访、撰文_台馨遥】

周一鳴:網絡安全與國安不可分割 須建立多元網絡安全生態圈

2025-05-16

政府公布2026年公眾假期 清明節及復活節可連放5日

2025-05-16

許正宇:中東冀投資亞洲 香港作為跳板迎更多機遇

2025-05-16

食安中心公布時令食品調查 47個粽子樣本全部通過檢測

2025-05-16

阿联酋与美国达成超过2000亿美元协议

2025-05-16

巴塞罗那一辆汽车冲入西甲赛场外人群 造成至少13人受伤

2025-05-16

土耳其、美国、乌克兰代表团抵达会场 即将举行会谈

2025-05-16

警破猜猜我是誰及假冒官員騙案 拘5男女包括兩僅14歲男童

2025-05-16

八達通:母親節零售及餐飲消費按年升6%

2025-05-16

首三個月罪案2萬多宗按年跌3% 詐騙案9487宗升5.8%

2025-05-16

土耳其、美国、乌克兰三边会议开始

2025-05-16

國泰首屆見習機師培訓計劃34名學員畢業

2025-05-16

庫務署呼籲提防欺詐短訊 不會發出附超連結短訊進行繳款

2025-05-16

小西灣六旬漢疑受失業困擾墮樓亡 同住兒子懵然不知

2025-05-16

新型票制按需选择更便利 “梯次折扣+灵活选择”降低旅客省际出行成本

2025-05-16

铁路端午假期运输火车票开售 购票提示请查收↓

2025-05-16

外贸企业“出海”心态悄然改变 全球化、多元化、提升附加值成行业关键词

2025-05-16

“唤醒”龙舟,赛龙舟氛围渐浓!龙舟赛带热文旅产业 衍生品爆火“出圈”

2025-05-16

关于参评第三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自荐(他荐)作品公示

2025-05-16

工信部:一季度我国数字产业实现业务收入8.5万亿元 同比增长9.4%

2025-05-16

全国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基本批复完成

2025-05-16

北京市发布冰雹大风黄色预警,市教委提示:中小学停止户外活动

2025-05-16

国家邮政局:今年4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为443.2,同比提升6.5%

2025-05-16

“甜蜜”产业出口攀升 “技术帮扶+优化通关”助“荔”抢“鲜”出海

2025-05-16

贵州仁怀就“正新鸡排食品安全问题”通报:已对现场同类产品进行封存并送检

2025-05-16

国家邮政局:4月邮政行业业务收入完成1447.2亿元,同比增长9.5%

2025-05-16

帛书文字“活”起来、丝织文物“动”起来 “文化+科技”赋能文化遗产焕新生

2025-05-16

新消费场景引爆线下流量 “体验经济”撬动消费新增长

2025-05-16

从“经验种田”到“数字种田”:科技赋能护航夏粮丰收 绘就丰收新画卷

2025-05-16

商务部:推动离境退税政策加快落实落地

2025-05-16

“坐着邮轮来中国”成新时尚:入境游迎爆发式增长 点燃文旅消费新热潮

2025-05-16

国家统计局公布2024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情况

2025-05-16

共建中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多国部长这样说

2025-05-16

特写:潮起东海岸 世界共此“港”

2025-05-16

民营经济新观察|“平等”“公平”“同等”出现26处,民营经济促进法释放强烈信号

2025-05-16

你好,双拥城|宁波:“甬”立潮头

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