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三区三州曾经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这些最难啃的“硬骨头”与全国人民一起迈入小康社会,走向乡村振兴。越西县是凉山州的贫中贫、困中困,是全国最后摘帽的52个贫困县之一。2020年春节前,越西县38个村的6000多名彝族群众从高海拔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到县城。他们搬出了大山,是否稳得住、能致富?
来到感恩社区时,社区书记伍加木带着社区干部们正在挨家挨户做大摸排,帮居民们算算一年的收入账。
感恩社区的脱贫户按收入多少,实行红、黄、蓝、绿分色管理,返贫风险最大的是红卡户,要重点帮扶。
居住的环境好了,但是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搬下来的群众还是难以开启新生活。
感恩社区6000多居民中,没有一技之长,收入从哪儿来?怎么保证不再返贫?外出务工是脱贫人口就业的重要渠道。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中,宁波对口帮扶凉山州,每年都向越西县提供6000多个岗位。春节前,宁波又发来了新的招工信息。石强是越西县就业局局长,包片感恩社区。刚搬迁下来的时候,石强拿着20个招工名额来到感恩社区,结果只招上来了两个人,大伙儿都不愿意去。
5年来,石强又是跑社区,又是去宁波,县就业局干部还常驻宁波,随时帮务工群众解决困难,让他们在外务工更安心。
一家一户的帮扶,越来越多搬迁群众改变了思想观念,感恩社区已经有2600多人出去务工了,而更难就业的是这些常年在家带孩子的妇女们。这些彝族妇女很淳朴勤劳,但是缺乏就业技能,如何让她们走进培训课堂,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开包子铺的彝族大姐潘阿各和伍加木有说有笑,可是当年为了找工作,潘阿各还和伍加木吵了一架。
擦干眼泪,伍加木又拉着潘阿各去烹饪培训班,在这里潘阿各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技能包包子。在社区门口开起了包子铺,笑容也终于挂在了脸上。
呷铁西尔腿有残疾,还有3个孩子。每次回想起在山上生活的艰辛,她就止不住掉眼泪。
为了帮她就业,社区干部一趟趟往她家里跑,劝她去参加培训,呷铁西尔一直很犹豫。
社区干部反反复复鼓励她,劝了十多次,自卑的呷铁西尔终于鼓起勇气去西昌参加了一期彝绣技能培训,眼界大开。
如今,感恩社区里很多妇女都有了赚钱的渠道,甚至成为家庭增收的主力。
这位大姐给伍加木戴上了自己亲手绣的头饰。
此时,记者才意识到,她其实也只是个28岁的姑娘,正是爱美的年纪。
社区里的“老妈妈”伍加木,2024年真正做了妈妈,忙起来,她就背着孩子走家串户。社区群众的日子也在她和社区干部们的忙忙碌碌中,一天天红火起来。
这些年,感恩社区6000多彝族群众的人均收入连年增长,2024年达到了13000多元。
新春将至,好消息一个个传来。社区扶贫车间接到了文创产品新订单,20多名妇女可以在“家门口”挣到钱了。
5位社区居民跟着又一批去宁波务工的队伍出发了。
这几天在凉山州这座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采访,我们见到了很多像伍加木一样事无巨细,起早贪黑的基层干部。从大山搬迁到县城,从无所适从到安居乐业,每一张笑脸背后都有他们的默默付出,负重前行,为脱贫群众托举起一份稳稳的幸福。搬出深山沟,住进幸福楼。感恩社区这个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居民们在各类帮扶政策支持下,勇于拥抱新事物,奔跑在通向共同富裕的大道上。
兴产业、促就业,携手防返贫。2024年,凉山州在31个大型集中安置区配套建成产业园区38个、帮扶车间13个。大力实施提升就业技能的“精培计划”,促进40.3万脱贫劳动力实现了就业,这稳稳的幸福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