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記者邵淑芬)中國日報與香港再出發大聯盟今日(23日)合辦《2025大灣區論壇》,其中專題研討會以「人才培育:創新生態的核心動力」為主題,探討香港如何強化人才培育體系,深化產學合作,並在大灣區內發揮互補優勢。與會嘉賓指出,香港擁有頂尖大學、低稅制及國際化環境等優勢,但在留住人才、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及產業協同方面仍面臨挑戰。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分享該校以「項目制學習」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每位研究生由學術、項目及產業三位導師共同指導,並保證至少六個月行業實習。他強調,在人工智能時代,大學必須與產業緊密合作,才能培養具備創新能力與跨學科技能的人才。該校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碩士項目畢業生就業率達100%,印證了產學融合的有效性。
全國政協委員及香港稅務學會原會長龔永德指出,香港的稅制是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的「利器」。他解釋,香港僅對本地收入徵稅,且資本利得與股息收入免稅,相較於內地與美國的全球徵稅制度,對高收入科研人才與企業家極具吸引力。他建議香港應加強宣傳這一優勢,並善用雙稅安排,打造更具競爭力的人才駐留環境。
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執行董事周駱美琪表示,該基金十年來投資逾80家初創,培育七家獨角獸企業。她強調,除了資金,創業培訓與行業資源對年輕創業者至關重要。基金亦與非牟利機構合作,為中學生提供雲計算、數據科學等前沿技能培訓,以彌補傳統教育體系與科技發展的脫節。
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創會主席陳迪源指出,香港法律監管成本低、條例靈活,有利於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發展。他倡議香港應培育更多「隱形冠軍」企業,並透過產學合作,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市場產品。
億航智能副總裁薛鵬以自身經歷為例,指出創新科技企業的成長離不開長期人才培育與具體項目載體。他透露,公司已與香港大學、理工大學展開產學研合作,並建議將合作平臺常態化,推動大灣區內「香港研發+廣東產業化」的協作模式。
然而,與會者也坦言香港面臨人才流失壓力。周駱美琪舉例,有本地大學生開發環保電動船後,因缺乏持續支持而返回印度發展,反映香港在創業生態與留才機制上仍有不足。
責任編輯: 梁存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