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当前位置:新闻 > 农业 > 正文
田园诗意遇上智能农机,四川把丰收的喜悦唱出来
2025-09-24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9月23日,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略坪镇长玉村的田野上,稻浪翻金、机声轰鸣。一场以“川蜀好丰景天府庆丰收”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省主场活动在此拉开帷幕,通过群众庆祝丰收联欢、天府新品种展示、天府新技术展示等10项特色活动,集中呈现四川农业发展的丰硕成果,生动展现乡村建设的蓬勃生机与当代农民的精神风貌。

活动现场,一道“七彩”风景线率先点燃氛围——养猪大户身着整洁白衣、家庭农场代表穿清新绿衣、种粮大户披喜庆红衣、农机手着干练黑衣、基层干部穿明快天蓝衣……300余名涵盖7类工种的农业农村从业者,在台下跳起丰收广场舞,衣袂翻飞间满是丰收的喜悦。来自长玉村的张岳笑着说,今年丰收,靠卖粮食能卖10多万元,“这丰收的喜悦,就得跟大家伙儿一起唱出来、演出来!”

图为活动现场。

若说歌舞是丰收的“热闹”,那田园诗画摄影展便是农耕与文化交融的“深情”。62幅摄影作品、8件书法、5件绘画与10首农民诗歌相映成趣,更有诗人现场挥毫创作,让文字与光影共同讲述丰收故事。罗江区鄢家镇高峰村6组杨俊富写下“在罗江国家制种基地/每一株稻穗/都挺立着一根自信的脊梁/每一粒种子/都是一粒射向饥饿的子弹”,字字铿锵道出四川种业振兴的底气;鄢家镇星光村1组龙敦仁将无人机比作“大大的蜜蜂”,“桃花灼灼/你不去采蜜/菜花金黄/你无动于衷/抛粮下种施肥治虫/你样样精通”,生动勾勒科技为农耕注入的新活力;而罗江区新盛镇金玲村2组邵雪浪则聚焦田间的“沃得”收割机带来的丰收,“一粒粒金色,来不及向秋天告别,已涌进粮箱/父亲望着原野,眼里藏着镰刀的旧时光”,在新旧农耕方式的对比中,满含对丰收的珍视与对乡土的深情。

图为杨俊富、邵雪浪、龙敦仁和他们写的诗。

若说诗歌是丰收的“抒情”,天府新装备、新技术展区便是四川农业的“实力”秀场。在新装备示范作业区,无人插秧机沿着预设路线匀速前行,翠绿秧苗精准栽插至田间;柑橘采摘机器人灵活转动机械臂,引得围观农户频频称赞。此次14家企业、科研院所共带来78件装备,从传统犁耙到智能农机,全方位展现“机械强农”的成果。

智慧农业示范体验区同样人气爆棚,7家企业、高校展示的32台智慧设备,让“机器换人、信息助人”从概念变为现实。天府蜂谷工作人员指着智能蜂箱介绍:“这一套大的蜂箱能养千万只蜜蜂,通过手机APP就能监控它们饮水、采蜜,现在全国有五六百个基地在用。”雾曼科技的雾化设备前,董事长俞瑞芳的介绍更让农户心动:“我们的设备分几千到3万元不等,既能打农药、给养殖场消杀,还能给果蔬保鲜。丹东有个农户用它帮人打药,一周就赚1000多块。”

图为前来观看活动的附近村民。

金秋消费季农产品展销区里,21个市(州)的特色农产品摆满展台,德阳青花椒、罗江秋月梨、中江手工挂面等特产琳琅满目。现场设置的5个直播间里,退役军人罗翔、中江农场主彭雨等主播忙着试吃、讲解,“家人们看过来,这青花椒都是今年新收的,麻香浓郁,炒菜炖肉都好吃!”直播间里订单不断,让优质农货顺着网线走出乡村。非遗展示区则满是传统韵味,德阳潮扇的细腻扇面、绵竹年画的鲜艳图案、罗江糯米咸鹅蛋的传统风味,吸引观众驻足欣赏;农民实用技能比赛中,选手们比拼嫁接、竹编技艺,指尖翻飞间尽显新农民的匠心与风采。

“现在种地靠科技,闲时还能写写诗颂丰收,当农民真幸福!”参与现场创作的云峰诗社成员邵雪浪,道出了许多农民的心声。此次丰收节不仅是对四川农业发展成果的集中检阅——从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占全国1/5,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2%;从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数量居全国前列,到智慧农业试点县遍地开花,更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四川实践。

作者:龙川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