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与葫芦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在辽宁省兴城市联合举办了“中国农科院果树所开放日暨葫芦岛市2025年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所长(以下简称果树所)程存刚、葫芦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主席栾静,大连市普兰店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志,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施泽彬等领导出席。程存刚代表果树所致欢迎辞,栾静代表葫芦岛市科协致辞,果树所副所长仇贵生主持开幕式。
程存刚在欢迎辞中简要介绍了果树所基本情况,同时指出,多年来,果树所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主动对接果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在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基因、新种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等多个领域,取得众多原创性科技成果,有效保障了国家食物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和果业可持续发展。在科普工作中,果树所始终坚持以“科普赋能产业、品牌提升形象”为目标,着力构建具有果树所特色的科普体系。不断创新实践“创新平台+科技项目+人才队伍+成果推广”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四结合”科普新模式,形成了全面、健康、可持续的科普生态。
近年来,在省、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下,果树所先后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辽宁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荣获“2018年辽宁省优秀科普基地”,多人和团队分别荣获中国科协产业顾问、辽宁省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院级科普人物、辽宁省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辽宁省“三下乡”优秀团队等奖励荣誉,为助力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栾静代表葫芦岛市科协致辞,指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将全国科普日拓展为全国科普月,标志着科普工作迈入了法治化、常态化、社会化新阶段。要以科普月活动为契机,联动各方力量,将前沿科技与地方特色资源深度融合,通过“科学家精神传播+实用技术普及+互动体验参与”的创新模式,让科学真正走进生活、扎根基层,为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为葫芦岛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果树所新品种展示发布环节,6位专家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分别科普了近年来挖掘的苹果优异种质资源,介绍了最新培育的苹果中晚熟新品种8个、梨新品种15个、葡萄新品种16个、草莓新品种7个、李杏新品种7个。本次活动集中发布的53个果树新品种,进一步丰富了果树产业优新品种,为我国果业高质量发展和品种更新迭代注入了新动能。
当天果树所还举办了果树种质资源多样性及新品种科普展、果品及制品品鉴、科普基地参观等系列活动。在果树多样性种质、新品种及水果制品品鉴环节中,果树所科研专家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国家梨、苹果种质资源圃(兴城)”收集保存的苹果、梨特异种质资源,以及利用优异种质育成的36个果树新品种,其中苹果14个、梨13个、李子7个,桃1个,软枣猕猴桃1个,提供了100余份果树种质、新品种的果品供大家品鉴,还集中展示了6种果品加工产品。与会人员对参展的果树新品种进行了感官评价。
与会领导、专家还实地参观了“国家苹果、梨核心种质资源圃(兴城)”、梨育种试验示范园、苹果高标准示范园等科普基地。
本次活动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为主题,葫芦岛市科协有关部门和葫芦岛各县(市、区)科协负责人,大连普兰店区代表团成员,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站长,果树所科研人员和在所研究生代表,来自国家、省、市各级媒体的记者,共10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