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当前位置:新闻 > 香港 > 正文
首五月50間家辦搶灘香港!財庫局:研優化稅制增吸引力
2025-07-31 来源:香港文匯網

●香港成為家族辦公室聚腳地,已有約2,700間單一家辦在港營辦,預計很快將增至3,000間。圖為金融機構雲集的金鐘一帶。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香港受惠「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和優質營商環境,成為財富「聚寶盆」及家族辦公室(下稱「家辦」)聚腳地。特區政府財庫局局長許正宇昨在答覆議員提問時表示,政府積極推動家辦業務發展,了解他們的發展需要,增強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和相關專業界別的發展優勢,投資推廣署的家辦團隊(專責團隊)今年首5個月已協助50間家辦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較去年同期上升19%,另有約150間家辦正準備或已決定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

許正宇表示,家辦業務是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的重要一環。根據投資署委聘的顧問所作研究,估計在2023年底,約有2,700間單一家辦在港營辦,預計很快將增至3,000間。截至2024年年底,香港私人銀行和私人財富管理業務中,來自家族和私人信託客戶的資產規模高達15,510億元,為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和其他相關專業服務帶來龐大商機。

投資署專責團隊促進家辦落戶數據

今年已處理查詢跟進個案超300個

數據顯示,由2021年中至2025年5月,專責團隊累計處理查詢及跟進個案共1,704宗,協助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的家辦累計192間;其中今年首5月,處理查詢及跟進個案306個,協助50間家辦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

政府在2023年3月發表《有關香港發展家族辦公室業務的政策宣言》,提出多項措施,當中包括稅務寬減,而合資格交易更可獲豁免繳付利得稅。此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及香港財富傳承學院的反應良好,有興趣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的家辦數目亦有所上升。

許正宇表示,據專責團隊及家辦業界所理解,有意或已在港設立家辦的人士,普遍關注的範疇包括相關合規要求、稅務優惠及專業人才供應等。

因應業界所提意見,並為加強「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與在港設立家辦兩者之間帶來的協同效應,政府已於今年3月1日起實施優化措施,包括容許申請人透過由相關《稅務條例》所界定的具資格單一家辦管理,並由申請人全資擁有的合資格私人公司,進行「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下的投資,將計入合資格投資金額內。

同時,政府亦致力壯大財富管理及家辦人才庫,以滿足家辦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自2016年起,當局推行提升資產財富管理業人才培訓先導計劃,以培養更多業界人才。該計劃至今有逾4,800宗合資格專業培訓課程的學費資助申請獲批,並為超過1,100名大專學生提供實習機會,支持業界提供更多專業培訓及學習機會,提升從業員的專業水平。

審慎研究聯合家辦優惠稅制政策

另外,政府已在2025至2026財政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公布進一步優化單一家辦的優惠稅制的建議,包括增加單一家辦享有稅務寬減的合資格交易種類,例如碳排放衍生工具/排放限額、保險相連證券、貸款及私募債權投資和數碼資產的交易等,以吸引更多家辦來港落戶。政府目標是在今年內制訂具體方案,並於明年提交立法會審議。

有議員提問會否將該優惠稅制的涵蓋範圍擴大至聯合家族辦公室:許正宇回應說,現時的家辦優惠稅制,並不包括聯合家辦所管理的家控工具,原因是聯合家辦一般屬獨立的服務提供者,並非由有關家族所擁有。聯合家辦或會為第三方提供投資管理服務或其他金融服務,實際上與銀行、私人銀行及資產及財富管理公司的業務無異。再者,如不同家族的家控工具由聯合家辦管理,亦難以確定相關家控工具是否符合最低資產門檻和實質活動要求。因此,當局將審慎研究將稅務優惠進一步擴大至聯合家辦的實際效益及對財政的影響。

港資管業去年淨資金流入飆升81%至7050億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香港證監會主席黃天祐昨日在中資基金業協會活動上表示,本港的資產管理業在去年交出了亮眼成績單,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最新的報告顯示,香港已與瑞士並列為全球兩大跨境財富管理中心。

他指出,香港證監會早前發布的《2024 年資產及財富管理活動調查》顯示,全行業管理資產總值達35.14萬億元,年增率13%;淨資金流入更飆升81%至7,050億元,其中資產管理及基金顧問業務的淨流入,也大幅增長571%,達3,210億元。連同波士頓諮詢公司的最新報告,不僅是行業蓬勃發展的見證,更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樞紐實力的生動註腳。

中資基金管理資產增15%至3萬億元

黃天祐表示,中資基金在這波發展浪潮中表現矚目,例如管理資產規模同比增長15%至3.08萬億元,已連續5年跑贏行業平均水平。近兩年,中資基金積極響應香港證監會戰略部署,通過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推動沙特與香港市場的合作,率先推出亞洲首批虛擬資產現貨ETF,以及代幣化零售貨幣市場基金,為行業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實在值得表揚。

不過,他表示,目前中資基金在香港基金市場僅佔9%,與內地企業佔港股市值80%、南向資金佔成交23%的格局相比,仍有廣闊的提升空間。此外,中資基金當前的投資者結構仍以香港和內地為主。對此,香港證監會鼓勵中資資管機構,堅持創新驅動與多元化發展,持續拓展投資者來源,提升全球化資產配置能力;同時緊抓基金互認安排、ETF通、大灣區「跨境理財通2.0」等市場聯通機制所帶來的戰略機遇。

許正宇:在家工作電商興起或令商廈空置率上升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梓田)特區政府財庫局局長許正宇昨在立法會回應議員提問時表示,本港經濟穩健增長,但數字反映私人寫字樓或商業樓宇的整體空置率上升,空置率並非完全受香港整體經濟影響,涉及其他因素如物業供應量、企業本身營運狀況(如在家工作)、市民和旅客消費模式轉變(如電商)等。

許正宇補充,有關情況並不只是香港獨有,尤其疫後在家工作及電商的興起,對寫字樓及私人零售需求出現變化。

首季非住宅物業交易約3600宗

許正宇亦提到,非住宅物業市場過去一年交投相對穩定。根據稅務局的資料,2025/26年度首季共有約3,600宗加蓋印花申請涉及非住宅物業,較去年同期上升約17%;涉及的交易總金額亦上升超過三成至約200億元。特區政府現時沒有計劃為吸引外來投資而調整印花稅。

他強調,政府一直密切留意非住宅物業市場的情況和發展。考慮到近年寫字樓空置率及未來幾年非住宅物業的供應仍相對充足,政府由2023/24年度起已暫停以招標形式推售商業用地,讓市場有空間消化現有供應。另外,政府積極招商引資,例如投資推廣署在2023年1月至2025年6月期間,協助超過1,300間海外及內地企業在港開設或擴展業務,有助帶動本地非住宅物業市場的需求。

責任編輯: 何雪沫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