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7月24日在北京举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华,与中国领导人面对面展开沟通。24日,中欧企业联盟与中国欧盟商会共同举办中欧企业家圆桌会。与会的中欧企业家表示,中欧经贸合作成果丰硕,期待中欧双方携手并进、和合共生,为全球发展注入更多稳定性。
本次中欧企业家圆桌会共有近60家中欧企业参会,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粮食、能源、电商、现代医疗等领域。双方企业围绕中欧经贸热点话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凝聚共识,大家普遍认为合作才能共赢。
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唐亚东称:“欧盟和中国共同创造了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贡献了全球约三分之一的贸易额,我们彼此之间是非常重要的商业伙伴。中国还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这将给欧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带来更多合作机会。”
中国和欧洲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经济高度互补、利益紧密交融,中欧双方企业普遍希望未来持续深化中欧经贸往来,共同做大合作蛋糕。
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中欧要做成就彼此的伙伴 妥处分歧
中欧建交50年来,中欧关系从建交到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经历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取得丰硕合作成果。此次中欧之间的关键互动被外界视为“承前启后的战略支点”,对外发出中欧致力于加强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开放合作的积极信号。当前中欧关系呈现出哪些特点?中欧双方如何在分歧问题上找到平衡点?来看记者观察。
时隔19个月,中欧重启最高级别的政治对话机制。中国与欧盟高层及各领域代表总结中欧关系50年来的发展经验,凝聚合作共识。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称:“这次中欧之间能够实现高层互动,释放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双方要不断去回顾历史上取得的成就,不断去总结双边关系发展取得的经验,中欧之间并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仍然会在各个层面尽力实现相向而行,推进合作,有效地管控分歧。”
近期,欧盟对俄第18轮制裁将部分中国实体纳入其中。一段时间以来,欧洲一些人士指责中国新能源领域出现所谓“产能过剩”,频频对中国电动汽车作出“加征关税”威胁,并以所谓“贸易不平衡”为由对中国产品发起一系列反倾销调查。
欧方一些人不断强化对华关系所谓“三重定位”,片面夸大经贸具体问题,在乌克兰问题上无端指责中方,给中欧关系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崔洪建分析称,在欧盟方面于2019年出台的对华政策文件中,首次把中国定义为“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所谓的“三重定位”。这“三重定位”标志着欧洲方面想要寻求对华政策的调整,它的主要目的还是想要在对华政策中掌握所谓的议题设置的主动权。但是中方还是从务实的角度和欧方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希望欧方能够树立起正确的对华认知,让中欧关系始终保持在以伙伴为主的轨道上。
欧洲这些年面临“经济失速、政治失信、安全失靠”的问题,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任后释放出强烈的单边主义信号,他的“美国优先”立场让欧洲弥漫着不安情绪,欧洲内部试图寻求战略自主的动向加强。
欧方不少人士指出,欧盟不应成为美国对华对抗和紧张升级政策的“附和者”。
中国和欧盟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双方经济总量超过世界经济总量三分之一。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前,欧洲商业联合会向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致公开信说,中国是欧盟的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也是欧洲企业的重要市场,欧盟应继续与中国合作以增进共同利益。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称:“我们完全致力于中国市场,坚信市场的长期潜力。外部因素的影响总会存在,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让我们的关系被第三方定义。我们要根据双方关系本身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努力找到前进的道路。”
五十年来,中欧已经建立了70多个磋商和对话机制;双边年贸易额从建交时的24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7858亿美元;中欧班列累计已开行突破11万列,通达欧洲26个国家229个城市;双方在绿色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中欧都主张践行多边主义、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赤字等全球性挑战。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称:“中欧关系中的问题还是不少,但是合作的空间也很大,我们要客观评估中欧关系,不要片面,我们要探索一种新的互利共赢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