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石曾是殖民者炫耀武力的標誌,亦是澳門人民爭取尊嚴與權利的歷史紀念碑。(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在澳門提督馬路上,蓮峰廟旁,有一塊歷經風雨侵蝕的巨石靜默佇立。當地人稱它為「阿婆石」或「亞婆石」。這塊看似不起眼的麻石,深藏著澳門一段血與火的歷史記憶,成為了中華兒女反殖民抗爭歷史的見證。
武夫暴政 怨聲載道
阿婆石位於蓮峯廟右側圍牆外的角落,據說是因為19世紀中期,有一位年長的阿婆常在石旁行乞,而被附近村民稱為「亞婆石」、「乞兒婆石」。
未曾想,這樣一塊外表平平無奇的巨石,居然變成了民族恥辱的標誌。1846年,葡萄牙海軍軍官亞馬留(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被派駐澳門,成為第79任澳督。他上任後,悍然推行一系列蠻橫的擴張政策,旨在將澳門徹底納入葡萄牙的直接管轄。據稱他曾非常狂妄地對人說:「澳門這一掌之地,我一隻手也用不盡!」
亞馬留在任期間不僅向華籍居民強徵重稅,驅逐中國官員,更為修築關閘馬路,強行拆毀華人房屋,甚至平毀祖墳,激起前所未有的民憤。1848 年,他命人在阿婆石上刻上葡萄牙國徽和年份,以此作為其殖民擴張已抵達關閘邊界的「勝利」證明。亞馬留的倒行逆施,最終引爆民怨,當時有1,500多名居住在澳門的中國人襲擊澳葡市政廳,同期亦有中國商販舉行罷市抗議,均遭到亞馬留部隊的鎮壓。亞馬留在戰爭中被大炮炸去右臂,但自恃有戰功,非常狂妄自大。
勇士取義 巨石見證
彼時,龍田村村民沈志亮(名米,字志亮),因親身經歷祖墳被亞馬留平毀的切膚之痛,與郭金堂、高德等義士秘密結盟,決心捨生取義、捍衛尊嚴。他們深知亞馬留習慣騎馬巡視關閘馬路時,特意經過阿婆石,並駐足觀看石上的葡國國徽、自鳴得意。
1849年8月22日傍晚,沈志亮等人在關閘附近、距離阿婆石不遠處設下伏擊。當亞馬留及其隨從騎馬經過時,義士們衝出來,奮勇搏殺。最終,亞馬留被沈志亮等人成功刺殺,其頭顱和左臂被斬下。這場震驚中外的刺殺事件,是澳門近代史上華人反抗殖民暴政的標誌性事件,極大地打擊了殖民者的囂張氣焰。
據《香山縣志》記載,這一事件發生後,澳門「諸夷惴惴不敢出馳馬,十三行皆震懾,華人聞者,莫不歡呼相慶」。
阿婆石所處的位置、身上曾被刻下的屈辱印記,以及它作為亞馬留巡視路線上的重要標誌物,使其成為這場悲壯歷史的關鍵見證者。雖然石上刻畫的葡國國徽已隨歲月磨滅,但它所承載的澳門人民反抗殖民統治、捍衛民族尊嚴的歷史意義卻隨著時間流逝反而越發清晰。阿婆石亦因此成為澳門文化傳承中,一個不朽的歷史地標。亞馬留被沈志亮、郭金堂等義士擊殺。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張卓夫所著之《澳門半島石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門基金會,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