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賴振雄)自助模式操作的「無人店」近年興起,無人麵店和無人戲院近日成為熱話。大公報記者近日直擊「無人店」操作狀況,據無人麵店負責人透露,該店24小時運作吸納不同客源,由學生午飯、附近居民晚飯「醫肚」、深夜職業司機「快閃客」,開業9個月已達至收支平衡,更計劃兩個月內在中環及旺角開分店。至於無人戲院,全程透過科技遙距協助顧客自助購票,但院內有兼職員工負責清潔。
有業界人士認為,無人店形式是新嘗試和突破,但受限於消費習慣與營運複雜性,短期內難以成為主流,其市場成熟度仍需時間培養。
顧客:感覺新鮮 會再次光顧
大公報記者在本月中,實地走訪長沙灣青山道的自助拉麵店「麵の研究所」,該店標榜全港首間24小時無人自助店,每碗麵售價介乎24元至44元,顧客自己選麵、煮麵,吃完後將拉麵湯渣,倒進洗手盤並沖水,再將碗筷放入回收箱內即可。
到店光顧的呂同學表示,在社交平台看到宣傳,感覺新鮮,且住在附近,便前來一試,「店內環境不錯,又可以嘆冷氣,如果在家自己煮,又要洗碗,如果家中無飯食,會再次光顧。」
設閉路電視 可實時與客人對話
「麵の研究所」負責人李小姐向《大公報》表示,無人店不止有自助拉麵,還會推出一些即食食物或飲品,以及夾公仔機增加收入,開無人店的最大好處是節省成本,時間安排靈活,目前店內只請了一名兼職員工進行備貨、補貨、清潔,店內設有閉路電視,配備警報系統,還可以通過閉路電視實時和客人對話,做到24小時遠程監控環境安全。
李小姐透露,店舖營業9個月以來已經收支平衡,有不少回頭客,客群廣泛,包括學生、附近居民及深夜收工的司機,晚上生意較好,對前景感到樂觀,計劃一兩個月後在中環和旺角開分店。
除了無人麵店,自助形式操作的「無人戲院」近日亦成為熱話。大公報記者前往位於筲箕灣嘉禾銀河廣場戲院,店內設有三部自助售票機,成人全日全場票價統一為40元,小童及長者收20元至30元,戲院同時有售賣爆穀和飲料,只限使用電子支付。
記者在現場觀察,戲院內設有兩個影廳,雖然是「自助售票戲院」,但仍有兩名工作人員,並非完全無人。當顧客購票時遇到問題,工作人員就會現身協助,而且放映前約五分鐘,有工作人員檢票入場。
倡自助戲院引入非主流電影
記者實測購票進場觀影,戲院的衞生程度、熒幕畫質和音響效果與一般戲院差不多。市民張小姐表示,戲院票價便宜,具吸引力,全程自助購票,過程都算順暢,但如果是長者,可能就會較為不便,不過她坦言,「如果未來自助模式成為主流,商家可以減輕成本,可能會導致部分人士失業。」
嘉禾院線表示,該戲院應用全新的「自助售票戲院」概念,容許觀眾即場使用自助售票機購票,或提前在網站、電話應用程式等免手續費購票,現場仍然會有職員駐守,進入影廳巡視和定時清潔,確保提供一個安全、整潔和舒適的觀影環境。
香港戲院行業經營困難,2025年不足半年已經有四間戲院宣布結業。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發言人田啟文表示,以自助形式運作的「無人戲院」,重點是門票便宜,可算是一種「新嘗試、新突破」,讓觀眾多一種選擇,不過院線要跟發行商拆賬,門票收費太低,利潤也會減少。他建議院線可考慮引入非主流電影,走小眾路線。
「消費者到餐廳消費,普遍對服務有較高期待,純自助模式難以完全滿足需求」,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認為,無人食店主要吸引年輕群體嘗鮮,能夠大幅減少人手,但其營運需兼顧地點選擇、目標客群定位、食品安全及補貨效率等環節,若要長遠發展,需定期推出新菜式以保持消費者新鮮感,同時依賴食客自律維護營運秩序。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