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沈清麗)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日前在澳門與工商界人士座談時,高度讚揚港澳工商界和企業家素有愛國愛港、愛國愛澳光榮傳統,每逢重要關頭都挺身而出為國擔當、為國分憂,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2019年香港發生修例風波、黑暴亂港,全國政協常委譚錦球及其兒子譚鎮國毫不猶豫站出來,全力支持警方嚴正執法。譚鎮國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在黑暴期間,父親和我在街頭都受過威脅和辱罵,但我們從沒畏懼和退縮過。」2022年,譚鎮國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五十一屆會議上作視頻發言,反駁西方政客對香港國安法的抹黑和詆毀,「當時我覺得有種使命感,要向國際社會說明香港人的權利和自由在國安法實施後得到了更好保障。」

「父親和我都是政協委員,亦擔任香港愛國愛港團體的核心成員,在國家、香港有需要時,我們都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譚鎮國在訪問中強調,在大是大非面前,沒有任何絲毫含糊和後退的空間,堅定立場、敢於發聲才是首要原則。
向特區政府傳遞愛國愛港青年聲音
「在黑暴期間,父親和我都受過威脅,但我們一直站在前面,無論是街站,還是為警方打氣、捐贈物資。」當時,譚鎮國和一些青年朋友舉辦了多場反暴力街站,即使他們受到威脅和辱罵,也從沒有退縮過。「我們要向特區政府傳遞愛國愛港青年的聲音,也要為身邊更多人帶來正面積極的影響。」
2022年,譚鎮國以香港青年代表身份,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五十一屆會議上作視頻發言,批評一些西方政客無端指責香港警方依照香港國安法採取的執法行動,是荒謬可笑的。在《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立法期間,譚鎮國更帶領新界社團聯會和新界青年聯會全力支持,動員300多個屬會,共同通過不同的平台和宣傳途徑加強影響力。
「除了面向自身逾30萬會員外,我們也通過海報、社交媒體、街站等方式,使市民獲取大量立法資訊,增加互動,提高公眾對立法議題的意識和認知程度,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共識。」他說。
成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金會
2023年,譚錦球和譚鎮國父子倆成立了香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金會,由譚錦球擔任會長,譚鎮國是其中一位常務副主席,藉此全力支持和配合特區政府及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的工作,設立助學金、舉行朗誦比賽等一系列活動,為香港青少年提供更多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機會。
譚鎮國表示:「父親和我一直重視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在近年社會事件後,更希望能夠進一步協助特區政府為香港社會構建以愛國愛港為核心、和『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
譚鎮國還是全國青年委員、新界青年聯會主席,亦曾任香港政協青年聯會主席。作為青年人之一,他非常重視以軟性、易為青年接受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和民族情懷,因此推出以創科實踐、電競培訓、漢服體驗、六藝學習等主題的品牌活動,從校園到職場,希望能夠成為青年的好朋友、好導師。
譚鎮國也是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他表示,新社聯成立40年來,在香港需要的時候從不缺席。它傳承着香港抗日游擊隊保家衛國的紅色基因,幫助屬會和會員了解國情國策,講好香港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未來,我會和大家一起,進一步做好宣傳國情教育工作,立足香港特色,凸顯『一國兩制』下的成功實踐,通過文化藝術、國際交流等途徑,傳遞中華文化價值觀。」
牢記父親教誨 緊抓國家發展機遇
譚鎮國的父親譚錦球是香港國景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於1979年北上東莞投資,涉獵不同行業,成立及投資的企業多達60家,業務涉及金融、貿易、物業、製造、食品等。譚鎮國作為集團執行董事,現在公司主力投資業務。他在訪問中說,父親年輕時白手起家,在內地做生意,一直緊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一步步書寫了自己的商業傳奇,「父親總是和我說:發現機會、把握機會很重要,但總離不開把握國家發展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譚鎮國表示,近年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但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只要我們堅守愛國立場,堅定信心,扎根香港,持續推動企業做大做強,就能在風浪中站穩腳跟。
「從中美貿易戰中,大家可以更明顯感受到,個人、企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若國家利益受到損害,企業也更容易受到外部壓力影響。正所謂『唇亡齒寒』,無論是美西方勢力的政治打壓,還是貿易競爭白熱化,都可以看到香港不可能置身事外,我們必須將個人、企業發展與國家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才是符合個人、企業的長遠利益。」他說。
倡工商界續深入參與灣區建設
譚鎮國強調,港澳地區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制度優勢、國際化營商環境及廣闊的海外聯繫基礎,工商界要繼續深入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把握國家戰略機遇,善用政策紅利,主動創新轉型,一定能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同時助力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香港必須要穩中求進,繼續提升國際競爭力,一方面推動大灣區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規則銜接,另一方面好好把握『一帶一路』倡議,讓香港在全球經濟格局中持續發光發熱,面向海外講好港澳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他說。

相關閱讀:
分享父親言傳身教 施榮懷:「愛國從來不是選擇,而是責任」
責任編輯: 文劼